10月27日至28日,2007形象中国·百家报社聚焦巴州摄影采访活动先后走进了轮台、尉犁两县。活动主题分别是“千年金色胡杨”和“古老神奇的罗布人文化”。
9026张照片尽收千年胡杨神韵
27日下午,“千年金色胡杨”拍摄活动暨轮台县第三届胡杨节开幕仪式在胡杨森林公园正式开幕。
和着轻松地维吾尔族少女的舞蹈,胡杨森林公园也沸腾了,树影婆娑,枝叶招展,这也让来自全国百家报社的摄影记者们大开眼界,纷纷抢占最佳角度,抢拍胡杨景致。
在不断地转换角度之间,一个不畏严寒酷暑,顶天立地的大漠英雄树在人们脑海中定格,“太美了,太壮观了,在没有生命出现的沙漠中竟然生活着胡杨,真是动静相融,和谐完美。”来自福州日报社的记者廖云岚说,“胡杨三千年的生命轨迹演绎出生命的真谛。”
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犹如美女一般睡着了,高低凹凸的沙丘仿佛是她的曲线,牵动着人们的思绪、视线。
面对大片枯死的胡杨林,有一位摄影记者看到一棵倒下的树干上翘起了一层层的树皮,但不曾想,怎么用力也没能掰下,“果然是名不虚传啊,真的是‘倒而不朽一千年!’皲裂的树皮,斑驳的躯干,有的枝杈纵横,杆断杈裂,有的虽死犹生,傲然矗立,残枝断臂。仍伸向苍穹……寂静的胡杨林被“咔嚓!咔嚓!”声唤醒了,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郑石明低头细看刚才拍摄的照片效果时,瞅见屏幕左下方显示着“9026”的数字,“这个数字在提示我轮台之行已经拍摄了9026张照片了。”他告诉记者。
“喂!上车啦!”10月27日中午1时30分集合出发的时刻到了,任凭活动的工作人员们一遍遍地扯开喉咙喊各位摄影记者归队,可眼前的胡杨那曾经碧绿已被大漠风沙砥砺成金黄,与高远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的景致,已醉倒了诸位摄影记者,大家散开各自用照相机镜头去捕捉这美景。有的摄影记者为了拍摄不同角度的胡杨,端着照相机趴在了沙土地上,聚精会神地转动光圈、拉缩镜头、瞄准焦距;有的摄影记者在镜头里把同行全神贯注的拍摄神情和搜索“模特”的身影定格下来,如同在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精彩剧目。
在当天的拍摄活动中,全国百家报社的摄影记者们努力地寻找着胡杨生命的真谛,试图用自己的相机雕刻着胡杨生命的完美,然而从他们的表情看,好像所有的拍摄都有点徒劳,“这也难怪,摄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每一次按下快门,都会留下些不如意的地方。”
罗布风情迷煞百名摄影记者
28日,罗布人村寨成为了2007形象中国·百家报社聚焦巴州摄影采访活动的舞台。
罗布人村寨这一古老的名词在摄影记者们的眼中是那样的神奇和独具魅力。“罗布老人在哪儿?”、“卡盆还有没有?”、“罗布人后裔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车还没停稳,记者们就争先恐后地想先睹为快。
美要善于发现和创造。92岁的罗布老人肉孜·司马义正坐在木廊下眺望着。记者们蜂拥而上,老人也不时地变换姿势,阳光下老人更加慈祥和蔼。
已经看了一天的沙漠和胡杨的摄影记者们还是那么容易激动,“老洪,快来看,这个角度拍剪影很不错的。”大家在搜寻最佳角度、光线和场景时,还不忘记相互交流。《新快报》摄影图片总监钟鸣告诉记者说:“不是说笑,广州那边报业竞争是很激烈的,我们的工作压力也不小,我可是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奔着巴州的胡杨而来的。”钟鸣还准备把巴州之行的摄影图片在《新快报》上用一、两个版面来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巴州,把巴州的美景让更多的人来共享。
“你知道《新快报》的一个版如果打广告是多少钱吗?”钟鸣问完记者后竖起来了两根指头,“什么?两万?是二、三十万一个版呢!”
傍晚,点起柴火,架上烤鱼,罗布老人不时拨弄着篝火,炊烟袅袅升起,远古的生活场景悠然再现,人群发出由衷地赞叹:“美”。
此时的罗布人村寨,尽管塔里木河也进入枯水季节,但是在记者们的眼中,独轮、卡盆、草屋、木道、吊桥、驼队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很有厚重沧桑的感觉。”记者们发出感慨。
2007形象中国·百家报社聚焦巴州摄影采访活动得到了轮台、尉犁两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