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密集型产业及其岗位具体是什么?
课题报告指出,智力密集型产业是以智力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高度依赖智力成果,大量聚集智力型员工,主要提供以智力、知识、技术等为核心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从实践角度看,智力密集型产业可以界定为拥有较大比重的智力型员工,且产品和服务中智力、技术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
智力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产业形态有区别,也有联系。
课题组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梳理了智力密集型产业涉及的行业及岗位。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下的31个大类,如医疗仪器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行业;商务服务业,如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如软件开发行业等;金融业;文化产业。
对照已有的国家职业标准,课题组初步梳理出111个智力密集型职业。既有以动脑为主的新产品设计师、咨询师、理财规划师等职业,也有“智力+技能操作”的职业,如建设行业的精细木工、农业领域的农作物植保员。
课题组还专门调研了从事通讯行业的企业,整理出这一行业的智力密集型岗位87个,包括研发工程师、设计师等。
课题负责人表示,在调研中发现,智力密集型产业的相关职业岗位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在该产业迅猛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规模的扩大与层次的提升,不断衍生出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
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开发智力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智力密集型产业所涉及岗位大多是适合年轻人、符合其预期的“好工作”。
从岗位要求看,这类岗位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是起点高,并且在从业后要求终身培训、继续教育,保证其知识更新。大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从岗位待遇上看,这类职业普遍待遇较好,薪酬水平较高,工作环境相对不错。此外,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岗位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青年从业者活跃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且多数具有事业性的特征,青年人可将其作为持续一生的事业发展,把个人的成长与岗位成才、事业发展有机联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70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成败和社会安定平稳。
大学生群体接受多年高等教育培养,家庭为此进行相当数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让其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不符合个人、家庭的期待,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能否与产业升级换代相适应,开发出大量与大学生知识储备、基本素质、发展预期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意义重大。
报告分析说,由于多数智力密集型产业所涉岗位既要求专业知识又需要技术技能,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尤其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优势。美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大学生只占5%—10%,大学生更倾向于社科、金融领域。而我国高校学科设置中,理工科所占比重较大。
东部沿海已初具规模
报告指出,智力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具备一定规模,提供为数不少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如深圳华为公司,共有员工15万,其中研发人员超过6万,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及更高学历者。
但考虑到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性,今后还应加大力气培育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并将其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到2015年在智力密集型产业就业的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目前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及岗位开发存在哪些不足?课题负责人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政府引导管理方面,很少把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考虑,相关的各项职能极其分散,甚至在户籍、人才流动方面存在障碍。
二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研发与市场脱节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各地建了不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但其功能多样性有待提高。
三是教育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存在与企业实际要求脱节的问题。
报告建议,今后应把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和促进就业列入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规划,通过科学布局实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重点扶持拥有关键技术或产业集群的智力密集型企业。
转自:http://edu.ts.cn/content/2013-08/02/content_8510983.htm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风铃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