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来,他带领乡亲们植树防沙,发展生产,筑桥利水,维稳固边,致力于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一心建设美好家园。
19年来,这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农业村,人均收入由176元上升到6500多元,村集体经济由空壳村发展到10余万元。
19年来,他帮伤残孤寡老人播种收割、助小孩上学、扶持贫困户脱贫,他像一个家长,管了这家管那家。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一心为民的“独臂支书”。
他就是阿巴克·再努拉,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西玛依沙斛村人,现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阿巴克·再努拉(左二)与村民一起学习党的政策。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谭洁报道)
心怀感恩 愈加坚强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1978年发生的事。”阿巴克·再努拉说,那一年他21岁,9月的一天,身为村团支部书记的他带领着年轻人为村集体脱麦粒,在向机器里送麦子的时候,他的右臂不慎绞入脱谷机,顿时右大臂以下血肉模糊,乡亲们赶紧把几近昏迷的阿巴克送往7公里外的哈巴河县人民医院。经过治疗,阿巴克·再努拉的右臂被截肢。
为了帮助他恢复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村党组织的安排下,为他免费安装了假肢。“一共花了1200元,相当于我3年多的工资,这是党和政府对我的关爱!”在党组织的关心下,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后,阿巴克不但撑起了自己的家,还成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劳动能手。
1993年,他被村民推选为西玛依沙斛村村委会主任,2002年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坚持就是19年。
独臂拦风沙 铺开幸福路西玛依沙斛村是一个有300多名哈萨克族农民居住的农业村。村西面紧挨风沙区,一年到头风沙不断,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始终上不去,全村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全县人均收入平均水平以下。
面对困难,阿巴克认准了一条路: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兴修水利,挖掉穷根,让村民安居乐业。
为确保树木成活,他主动承担管护任务。拆了自家牲畜棚圈,用木杆扎成树苗防风架,用自家的3亩责任田作苗圃,挖渠灌溉,施肥围栏忙碌不停。三年后,300多亩树苗长成防护林,风沙明显减少,农作物产量开始提高。如今,西玛依沙斛村在戈壁荒滩造林近千亩,植树10余万棵,成片防护林挡住风沙,同时也稳住了人心。
此外,他还带领村民围栏草场、兴修水利、架桥修路,完成了村里3000多亩土地的林网化建设、5公里防渗渠道及14座闸门的修建,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穷沙窝” 变“首富村”阿巴克刚上任时,300多户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
经过调查研究,阿巴克决定走“以农养畜、以畜促农”的新路。他充分利用农作物丰收时产生的饲草料,带领村民养牲畜,积极引进西门塔尔等良种牛,对本村土牛进行品种改良。去年底 ,全村共建高标准暖棚圈50多座,良种牛饲养量达到近千只,成为全县的奶牛养殖状元村。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人均收入连年增长,2011年达到6500多元,昔日的“穷沙窝”一举变成了县里的“首富村”。
村民们提到他时都在称赞:“阿巴克有一颗坚强的心,带着我们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