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指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给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地震灾害不仅导致部分夏收作物无法适时收获、秋收作物无法适时播栽,给当季农业生产带来直接损失,而且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服务体系损毁严重,给全年乃至今后几年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当前,农业抗震救灾正处在关键阶段,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难度大。同时,“三夏”大忙已经到来,季节不等人,一旦贻误时机,必将影响全年农业生产。抓好灾后恢复生产,事关灾区人民生活的稳定,事关全年粮油生产目标的实现,事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通知要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灾情影响的严重性和长期性,抗震救灾的紧迫性和复杂性,恢复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深入抗震救灾一线,全力以赴投入灾区恢复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网络优势,扎实做好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
通知指出了灾区主要作物管理的具体措施。
水稻:要加强苗床管理,对无法适期移栽的秧苗,要尽快喷施生长调节剂控苗,延长秧龄,并追施速效肥料,保证秧苗供应。对利用降雨抢栽或等雨栽秧的田块,移栽时要栽足基本苗;大力推广麦壳、菜籽壳、秸秆覆盖栽培,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干旱危害。对移栽秧龄达70天以上的田块,采取“底追一道清”的施肥方法施足底肥。对无法栽上水稻、适宜改种旱地作物的稻田,要抓住时机,及时改种。
玉米:要对直播田块和移栽未定苗地块,要及时匀苗定苗;对因无法及时收割小麦导致荫蔽时间过久的玉米,要及时追施提苗肥。对受山体滑坡影响较小的地块,要及时清理田间石块,扶正被泥土填埋的植株,严重植株还应清洗叶片;对排水受影响的田块,要抓紧清沟理墒,保持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植株倒伏。对受损失十分严重的田块,要及早补种、改种,选择中熟、抗逆玉米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蔬菜:要对即将上市的茄果类、瓜类和豆类蔬菜,要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整枝打叶,通风透光,尽力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对已进入采收上市期的蔬菜,应及时采收,组织销售,保障供应,增加收入。尽快修复受损设施,疏通沟渠,抢种瓜豆类及软浆叶、白菜秧等。要备足夏秋蔬菜种子、肥料,采用营养钵护根育苗技术和遮阳网遮荫防暴雨技术,培育秋菜壮苗,确保“秋淡”蔬菜供应。
果树:对樱桃、李等已成熟的果实,要组织力量加紧采收,减轻灾害损失。对梨、苹果等果树,要普施一次以磷、钾肥为主的果实膨大肥;柑桔补施速效复合肥,增强树势;适时进行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确保果实品质提高。加强果树疮痂病、黑点病、炭疽病等病害和梨黄粉蚜、梨瘿蚊、红蜘蛛等虫害的防治,减轻病虫为害。
茶叶:要提前准备生产所需的肥料,加强扦插幼苗施肥、病虫防治管理,提高成活率,培育壮苗,满足基地发展需要。及时浅耕除草,增施有机肥,防治病虫害;抓紧时间轻修剪,平整蓬面,为夏秋茶生产创造条件;做好抗旱准备。由于地震造成的劳动力紧缺,应大力推广机械采摘技术,在有条件的茶区,组织机采队,确保夏秋茶采收。
通知强调,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深入灾区调研,掌握灾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时组织技术会商,制定适合当地的恢复生产技术方案,提出有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措施,进行分类指导。要深入生产一线,开展针对性强的技术培训,发放田间管理技术资料,提高农民生产自救能力。要广泛宣传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措施。要组织农技人员包乡包村、办点示范,开展一对一指导,解决农民恢复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帮助农民开展生产自救。要做好苗情、墒情监测,及时制定技术方案,指导农民抓好田间管理;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加强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强化应急防治,推进专业化防治,力争将病虫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