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涨价所带来的行业复苏,使得医药类上市公司在承续了2007年的业绩增长以后,2008年一季度继续保持高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医药板块共实现主营收入1801亿元、营业利润135亿元、净利润1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21%、68.16%和67.73%。
各个子行业也呈现出销售收入同比快速增加。从医药类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构成分析,中药板块占比达44.39%,化学原料药16.98%、化学制剂16.57%。它们是盈利构成的主力军,也与行业地位相匹配。从增速上可以明显看出,化学原料药、医药商业、中药、生物制剂类的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表现突出,超越行业平均水准。
2008年一季度,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实现共销售收入531.5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34.8亿元,同比增长32.9%;净利润达到27.4亿元,同比增长37.3%。板块整体ROE为2.71%,较上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一季度,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销售毛利率达到了25.4%,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成为了促进当季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板块整体销售毛利率达到了25.4%,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成为了促进当季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化学原料药子行业向好,是造成整体销售毛利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一季度,原料药板块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4%,大幅提高到了33.2%,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化学原料药板块前景可期
化学原料药的行业复苏根本原因在主导产品价格的上涨上,其中维生素系列较为明显。大宗产品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等品种也有价格稳步提升的预期,进一步强化了化学原料药产品复苏的乐观预期。VC价格由年初60元/公斤涨到120元/公斤,上涨了100%。
分析人士认为,化学原料药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主要有三个:一是前些年化学原料药产品价格的“熊市”加剧了行业的洗牌,不少细分产品已完成了从相对竞争向垄断竞争格局的转化,D—泛酸钙、核黄素、VH等品种均是如此。二是近来化学原料药的成本提升也在“倒逼”相关企业提升产品价格。三是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化学原料药的行业复苏预期。涨价促使相关上市公司增长强劲。如华北制药、鲁抗医药、东北制药等,上市公司利润增长强劲,增速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在排除了非经常性收益的影响后,上市公司的盈利超越行业平均表现。其中原料药行业表现极其突出,这是由于大宗原料药在去年上半年多处于历史低价水平,下半年开始价格快速上涨。而大宗原料药的主要公司大部分已经在A股上市。例如,华北制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抗生素类医药产品生产基地,抗生素原料药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粉针制剂的年生产能力达22亿支,居全国第一位,具有行业的龙头效应。其中青霉素、维生素B12产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半合成青霉素及中间体产量居亚洲第一;链霉素产量居世界第一;粉针剂产量居亚洲第一。
光大证券分析师认为,如果VC平均成交价格为9美元,华北制药EPS分别为0.46元、0.59元、0.79元;VC平均成交价格为10美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76元、0.92元、1.16元。
2008年-2010年的PE为30倍、20倍、15倍,对应价格为10.5元-13.8元。
细分领域品牌效应显现
虽然以医疗器械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增长的速度也无法与化学原料药相比,但是目前上市的几家公司都是在各自细分领域中拥有较强品牌知名度和较高市场占有率。以新华医疗为例,这家公司是生产消毒灭菌设备、放射诊断治疗设备、制药机械、医用环保设备、手术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用注射类等产品的综合性企业,拥有中国最大的消毒灭菌设备研制生产基地,拥有医院用灭菌器和制药用灭菌器两条生产线,高压灭菌消毒柜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中高端市场上,公司的消毒灭菌设备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公司另一主导产品放射诊断治疗设备也处行业内领先地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医药板块上市公司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与救灾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地震发生后,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纷纷捐钱捐药给灾区并加紧生产急需药品。可以说救灾涉及所有的上市公司。其中像有云南白药、美罗药业(主营骨伤科用药、止血镇痛类药品等急救药物);华北制药、白云山A、、鲁抗医药、东北制药等(主营抗感染、抗病毒等)新华医疗、万东医疗、鱼跃医疗(主要涉及康复医疗器械和消毒灭菌设备);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紫光古汉(主营血液制品)等等。虽然这些公司不可能在救灾中获得超预期收益,但也为其未来增长带来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