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免疫力增强竞争力
品牌让竞争变得更智慧更从容
我国目前有相当石材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差,技术力量弱,难以一步登天地成为行业名牌的;而一些中小企业认为创名牌需要较高的宣传费用,且石材材质是天然的不可后加工的,对于形成一个同质化的品牌也确实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不易加工出石材精品,这些客观原因导致一些石材生产企业放松了对石材产品精加工的追求,难出精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石材名牌的形成。
但一些有远见的石材企业负责人早已发现了市场规律的必然性,并提出“做精品、铸诚信、创名牌”的企业发展战略。溪石创下中国石材行业首枚“中国驰名商标”对石材行业就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溪石一直十分注重品牌建设及品牌内涵的延升,“中国驰名商标”也为其赢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手捧“溪石”这块金字招牌,溪石并没有固步自封,一个品牌要始终保持它的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寻求突破点。溪石率先创造了“梦幻莎娜”人造大理石,现在又投资1.5亿元再建人造石。对“溪石”这块金字招牌溪石人有自己感性的描述:我们希望“溪石”这个品牌留给大众的印象是,溪石是一个讲诚信、负责任、有效率、有创意的优秀企业,它在中国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并且它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国际市场,它的效益每年都以加速度递增,这样才能为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它的团队是一个坚强和谐的团队,其态度、知识、技能具有全球对话的能力,它的员工通过诚实劳动,健康快乐、有尊严、有价值地生活和工作。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创造中国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只有这样的企业,才不会让创百年企业、百年品牌的梦想渐行渐远。
而从其它行业看,品牌对企业的效益、市场占有率、客户美誉度等因素影响非常之大。据有关资料表明:有品牌的日用产品售价要高出普通产品15%-40%以上,且日用品的每个行业中,前15名品牌企业的销售量占到整个行业销售量的60%以上。同时,品牌产品比同类产品的销售成本要低3%-4%。因此,行业对“品牌”的依赖性非常大。当然石材企业创名牌也不应操之过急,一些从事品牌研究的专家说,在国外考察100个世界名牌企业号,其中有36%的企业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有28%的企业有80-100年历史,有25%的企业有50-80年历史,只有6%的世界知名企业的创业史在50年以内(比如在10-20年)。中国石材加工生产历史虽然悠久,但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也不过20年,一个世界的名牌企业成长起来要靠长期的市场考验,靠用户的考验,不能操之过急。所以,石材企业创品牌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必然,一个必须。面对大开放的市场和奥运的商机,中国石材企业如不树立自己的品牌,又拿什么去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呢?
品牌专家指出,有的石材生产企业只重视产品,不重视理念,现在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质量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更主要的是一种品牌的竞争,是一种文化的竞争,一种智慧的竞争。企业要有鲜明而时尚的文化特色。但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的石材企业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具备了创立自己石材品牌的能力,只是在管理上尚存在创立自己石材品牌的不足,在方法上未找到切实可行的打造自己品牌的良策。
不久前,一直主营家电业务的美菱集团,出人意料地宣布进军矿石开采领域,并称美菱欲打造中国石材第一品牌。芬兰石材商表示,要严格按绿色标准提供中国所需的产品,并愿为中方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合作。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外强势资本的加盟,一定会催生出中国石材知名品牌和世界品牌。那么,石材企业如何创品牌,中小企业如何实现“不是名牌也畅销”呢?
创造竞争优势
一些中小企业的负责人总是感叹自己没有竞争优势。在品牌知名度、资金、产品价格、销售人员的素质、产品质量等方面均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面对大企业的品牌产品咄咄逼人的营销攻势,往往一筹莫展。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纯的产品、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竞争,而是观念的竞争,思维方式的竞争。一个企业可以缺少资金,缺少产品的知名度,但只要不缺少思路,有全的观念,就有竞争优势。将“智力资源”与“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企业强有力的“营销资源”。企业大可不必为企业缺少资金、缺少价格上的优势而发愁。营销专家刘春雄说,企业只要有思路观念的优势,其产品就具有竞争力,无形的优势往往比有形的优势更有价值。
另辟奚径,避免与同行展开同质化的“对抗性竞争”
目前,国内已形成康利、东成、环球、溪石、东升、华辉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石材产品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上也有所突破,但是更多的企业还在生产量大面广的“大路货”,没有自己的特色。量大面广也就意味着在同类产品泛滥的国内石材市场,大多数石材企业的盈利空间相当有限。再加上这几年陡然增加的大量分羹者,大多数石材生产企业的处境并不乐观。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大部分石材企业追求的只是短期利益。它们没有关键的加工工艺,也没有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它们并不关注品牌建设,也不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是症结所在。短期利益的角逐使得石材产品的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是单纯地体现为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而是面对分众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够。迅速捕捉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是石材企业抢占先机的前提,而现状是,很少有石材企业会去主动换位思考,考虑客户的需要。
因此,产品创新、销售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福建南安银华的做法就很值得业内企业参考。"银华"把原来分开销售的洗手间台面和面盆捆绑销售,产品远销欧美,深得市场青睐。因此,另辟奚径,在提升工艺设计水平和专业产品上面苦下功夫,也许会发现柳暗花明的另一番境界。
做精、做专、做深、做品牌
据统计,2005年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石材生产、加工企业共有1341家,而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只有92家。正是这92家企业,2005年创造的销售收入占到了全行业销售收入的近40%。在这种境况下,接下来的路如何走?石材工业协会会长邹传胜指了两条“明路”:要么像环球、康利、溪石等龙头企业一样,把市场做专、做深、做精,继而推向全国,多地分设加工网点,一点一点地累积自己的品牌;要么利用福建水头、山东莱州和广东云浮等区域天然的资源优势,把石材生产、加工企业密集地区打造成集约化、高效益的产业集群,以规模效应推动行业的进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也许是因为目前日渐扩大的市场需求让石材企业产生了错觉,历经了20多年风雨沧桑的石材行业尚未在品牌上下太多工夫,"品牌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品牌没有树立起来,市场就难以有大的突破。这种尴尬,对外出口的企业感受最深——和国外产品相比,没有品牌就只能被动接受,除了价格优势,几乎一无所有。而价格上的优势,又须时时提防随时会被扣上“倾销”的帽子。云南遭遇的品牌之痛仍在隐隐作痛,大小款式类似的花瓶国产和进口的价格差了100倍。这足以让业界警醒了,拼价格,卖产品的路将越走越窄,主导话语权的最终还是品牌。
建立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在一些石材厂,粉尘满天飞,材料到处放,员工无精打采的现状不足为奇。这种不注重现代管理,小作坊式办厂必须导致企业利润低,发展慢,留不住人才,甚至招不到人才。任何一个品牌企业离不开一个高度忠诚、高度专一、高度稳定且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员工团队,而这一团队又离不开以先进企业文化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和机制。在水头康利花园式厂区里,几乎没有粉尘张扬;在溪石,到过溪石厂里的人都会被其有朝气、有正气、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所感动。“思路决定出路”、“人品铸就产品”、“制度第一,老总第二”、“科技打造行业典范”……“大企业”、“大品牌”的凡此种种理念和远见,早已被业内人士所熟知,所认同。
先品后牌,质量诚信摆中央
要创品牌,质量、诚信是硬道理。低价营销绝对不等于品牌行为,为了压价,通过产品质量、产品配置、诚信服务方面的“打折”来“减本”无异于扼腕自尽,因为他们已经失去建设品牌的基础。提高“经营价值”、实现“高附加值经营”才是明智之举。没有一个名牌不是把质量和诚信作为发展的内功来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