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为指导当前地震灾区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伤员救治的成功率,减少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根据地震灾害伤员的特点及救治的条件,特制定该指南。
一、伤员的管理
(一)加强对感染伤员的隔离。在遵守伤员按照病情轻重分区安置的前提下,应将普通伤员与感染伤员(如破伤风感染伤员、气性坏疽伤员、肠道感染伤员等)分病房或者分区域安置,同类感染伤员因条件所限可一起安置,但不同类感染伤员不得混合安置。
(二)隔离病房或者区域应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速干手消毒剂、隔离衣及外科口罩。
(三)加强对伤员、伤员家属和陪护进行基本卫生知识的宣传,注意个人卫生,鼓励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二、消毒灭菌
(一)伤员用后的医疗器械,彻底清洗后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如受条件所限,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可采用煮沸消毒30分钟,或者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方可用于下一个伤员。
(二)对伤员所处环境的消毒,可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与地面,每天2次,有明显感染时,随时消毒。
三、临时(简易)手术室的管理
(一)明确分区管理。临时搭建的简易手术室应明确分区管理,可将分为伤员手术区、医务人员手消毒区、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和医务人员办公区。各区域间标志明确、醒目、清楚。如条件允许,应设实际屏障。
(二)严格无菌操作,手术用医疗器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应达到灭菌的要求。
(三)做好伤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四)做好接台手术伤员医务人员手的消毒和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五)破伤风感染伤员及气性坏疽伤员手术后,有关器械、物品的处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用后的手术器械等,应当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第一次的消毒可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
2.对手术室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可以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所有物体表面、手术台面、地面等。
3.对医务人员的手术衣,应当先消毒再常规处理。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有条件时医务人员可以穿一次性手术衣,手术衣用后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
四、临时(简易)病房的管理
(一)每天对所有住院伤员进行监测,发现新的特殊感染伤员,根据伤员感染的种类,及时采取必要、适宜的隔离措施。同类感染伤员应集中安置。破伤风感染及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伤员,如无条件隔离,应及时运送至有条件隔离的地方,伤员转移后的床单位及周边环境应严格消毒。
(二)发现多例同类感染,应及时报告有关主管部门,并开展相应的调查,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消毒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伤员床单位的物品应定期更换,明显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更换伤员后床单位中的物品(如被单、枕套、被套等)也应及时更换。每天对病房地面、物体表面进行湿式清洁与消毒。加强病房的自然通风。
(四)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在接触伤员及其伤口前后、接触伤员的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洗手采用流动水洗手,当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五)加强对伤员、伤员家属与陪护人员卫生知识的宣传,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饮食卫生,鼓励勤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五、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在救治伤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接触伤员伤口、血液、体液及污物时,应戴手套,当手有损伤时,应戴双层手套。摘手套后应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二)接触特殊感染伤员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离开隔离病房或者隔离区域时,应脱去隔离衣、口罩,并洗手或者进行手消毒。
(三)正确处理锐利器具,锐利器具使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或者置入防穿刺、不渗漏的容器内。
六、医疗废物的处理
(一)严格医疗废物的管理,用后的感染性医疗废物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集中处置;无条件时应置入固定不渗漏、带盖的容器内,定点收集,集中处置。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或者置入防穿刺、不渗漏的容器内,集中处置,以防止医务人员、伤员及其家属与陪护人员被锐利器具伤害。
(二)医疗废物应当集中放置,标志清楚、醒目,并有防污染扩散和人群接触的措施。
(三)及时处置医疗废物。可以采取焚烧,烧后的渣土及时掩埋;不能焚烧时,采取深埋。深埋前,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对于不能及时处置的医疗废物,应定期在医疗废物的表面上喷洒消毒剂,以防孳生蚊蝇,传播疾病。
七、其他注意事项
(一)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
(二)加强手卫生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应加强手卫生的宣传,在病房、手术室的入口及重要位置,以醒目的方式张贴手卫生标识及正确洗手方法,告知医务人员及时洗手并采取正确的洗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