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峰会主办方中国化工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的二甲醚产能仅为44.5万吨;2007年暴增了394%,为220万吨;今年则预计将达到436万吨;2009年,这个数字将跃升至784万吨;2010年更有望一举飙升到1484万吨。这一数据的背后揭示了国内二甲醚项目蜂拥上马的火爆景象。
二甲醚产能的迅速扩充和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不无关联。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教授在此次峰会上表示,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导致国际LPG(液化石油气)价格与国内价格形成一定价格差,这使我国自2005年开始LPG进口量逐年减少,2006年全年进口量同比降低13%。因此,作为民用LPG的良好替代产品,二甲醚正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据她测算,2000年当布伦特原油价格仅仅在28.63美元/桶时,LPG完税价格为3124元/吨,但当时二甲醚市价却达3200元/吨(规格>98.5%,下同),竞争力并不突出。但当国际油价2008年4月达到110美元/桶之时,对应的LPG进口价为6960元/吨。随着近期油价突破120美元/桶,相应LPG进口价更冲破7000元/吨。这种情况下,二甲醚的竞争力将越来越显著。
“不仅如此,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情况下,发展二甲醚替代车用燃料——柴油的意义也尤为重要。”白颐指出,二甲醚具有优良的燃料性能,方便、清洁、十六烷值高、动力性能好、污染少、稍加压即液化易贮存。作为车用的替代燃料,其有液化气、天然气、甲醇、乙醇等不可比拟的综合优势。据了解,我国成品油消费中,柴油约占69.2%,2007年表观消费量为12466万吨,而且柴油消费的增长很快,预计2010年国内柴油消费量将达到14000万吨。“在我国,二甲醚产品的近期应用领域应定位于民用燃气,推进领域是替代车用柴油。”白颐说。她预测,2010年-2015年期间国内二甲醚汽车发展将会加速,到2015年车用二甲醚需求量将达到500-700万吨左右。但白颐同时提醒,由于车辆使用二甲醚燃料需要更换二甲醚发动机及进行车型改造,同时也受到加压储运的限制,因此二甲醚车用燃料推广难度要大于甲醇代用汽油,目前的研究进度还达不到大规模产业化的程度。
此外,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煤化工中心副主任、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申同贺教授同样表示,煤化工短期内不可能动摇汽柴油的根基,从业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申同贺还向记者指出,目前二甲醚诸多标准还未出台,“身份”问题还未确认,盲目上马二甲醚项目隐伏一定风险。他建议,即便上马,单套装置产能最好不要超过20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