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候,网络作家痞子蔡写了一本描述年轻人恋情的小说“7-11之恋”,2年后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这些以7-11的年轻女店员为主角的爱情故事,随着网络、电影广为传播,也让7-11便利店和御饭团更加深入人心。
在日本,在台湾,无处不在的7-11几乎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7-11的目标顾客——单身的上班族来说,有时候忙起来,连午、晚餐都干脆去7-11买便当或各类小吃来解决。
说起来,7-11单个店面的营业面积较小,商品陈列有限,而且价格并不便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趋之若鹜呢?如果要探究7-11“俘获”消费者的秘密,就会发现,这家全球最大的便利连锁店,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感受——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7-11不仅仅是一家便捷的零售商店,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新颖的生活方式,正如其宣传口号“速递新鲜生活”。
日本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认为,新兴零售业需要的不是经济学,而是心理学。7-11非常擅长研究消费心理,并最终操控了消费者的思维。
操控消费者思维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企业系统布局,合理运用能够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信息,然后整理组织成信息链,并通过整合行销形成思维轨迹的控制,一步步将消费者引入“局”中。7-11对这条信息链上每个关键点,可谓控制自如,从而让消费者获得了便捷、亲切、舒适的体验,也形成了对7-11品牌的思维定势。
7-11开店前布局——先发制人
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消费感受,“俘获”消费者的大脑和双脚,7-11的布局在开店前就开始了。
出于“便捷”的考虑,7-11只选择在消费者日常生活行动范围内开设店铺,如距离生活区较近的地方、上班或上学的途中、停车场、办公室或学校附近等,一般步行5-10分钟便可到达。
7-11在找点时也很重视周围的环境,因为好邻居可以相互造势,而书店、服饰店、办公大楼、展览会场、机场、饭店以及大学都是好邻居的典型——台湾7-11的定位,正是“你的好邻居”。
另外,为充分了解当地的消费心理和习惯,铃木敏文还规定,7-11在开店前都要进行消费者实态调查,对象为16-60岁之间的男女,有效样本1000名。调查目的是了解一般民众到便利商店消费的情形,了解7-11的形象其市场定位,发掘对便利商店功能其服务的扩张,同时比较7-11在同质及异质方面的优劣势。这样的调查,为7-11日后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提供了有效依据。
- 下一篇:肯德基的另类成功
- 上一篇:收银台---屈臣氏成功之道:惊人的细节管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