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网讯)4月12日,记者在乌苏市八十四户乡采访时看到,在连片的菜地里,基本都是一样的品种,过去常见的什么都种的插花地几乎见不着了。巴海村支书侍孝勇说,他们乡是菜区,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种植莴笋,去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
侍孝勇所在的八十四户乡是市郊乡,又处在“金三角”核心区,在市里实施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中,这里被确定为绿色蔬菜产业区。
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形成种植业的区域化产业布局,是乌苏市发展新型农业的重要举措。
乌苏市现有耕地近百万亩,由南部山区到北部平原,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差异很大。由于农民对市场判断能力有限,盲目跟风,各个区域没有形成适宜的主导优势作物,不仅使种植业缺乏发展后劲,也使农民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市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提出了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托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针对各乡镇场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产业基础,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在全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化产业布局——
以北部车排子镇等乡镇为主,形成棉花生产区,棉花播种面积占耕种面积90%以上。这一区域重点发展高新节水等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在产量和品质上下功夫;同时鼓励西大沟镇等四个次宜棉区的乡镇退出棉花种植。今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已由80多万亩调整为65万亩。
以西大沟镇等乡镇为主,形成玉米产业区,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该区域的目标是依托乌苏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玉淀粉厂,重点加快玉米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在,这里已成为天山北坡最重要的玉米集中产地。
以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族乡、皇宫镇等乡镇为主,形成制酱番茄种植区,今年种植面积8万亩。规模化种植还带动了当地制酱生产能力由2万多吨上升到6.5万吨。为了错开采摘和供应期,种植上分为早中和晚熟两个区域。
以八十四户镇、夹河子乡等乡镇为主,形成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和农区育肥基地。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68%。这一区域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并提倡通过土地置换、租让、流转等方式,鼓励不愿意种菜的农民退出土地,实现非农收入。现在,这里已形成7万亩的种植规模,并打造出了2万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种植业产业化区域布局,实现了优势产业向适宜地区集中,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管理和技术推广,使农民集中精力经营优势产品,一批专业种植乡镇和特色产品村队脱颖而出;在全市形成了不同种植区域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记者感言
从高层次上推进结构调整
为解放生产力而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有种什么不种什么的自主权。但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与市场引导并不矛盾。农业的现代化要走标准化生产、科技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天女散花式的小规模、多品种种植显然无法完成。这就需要通过区域化布局来解决。
我区农产品中有很多好东西,但不是都能叫得响、打得出。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政府的责任就在于从全局考虑生态的适宜性、布局的合理性、生产的区域性和效益的持续性,引导农民克服盲目性,逐步向农业的现代化迈进。
乌苏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从高层次上推进,无疑是向现代农业迈出了基础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