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网讯)正是南疆春暖花开时节。走进这里的乡村,映入眼帘的满是春色:绿油油的麦苗,盛开的杏花,展开叶片的树木,田野上到处是劳作的人们。
在这片大地上,正悄然发生着另一种变化——劳务输出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一
今年春耕,疏附县英吾斯塘乡艾孜尼博依村买合皮热提·巴拉提没有从信用社贷款。去年两个孩子打工给家里寄回12000元。尝到甜头后,今年儿子带着媳妇还有女儿又出去打工,2月份寄回2000元,解决了春耕生产买种子和化肥的钱。
买合皮热提·巴拉提是村妇女主任,过去一到春耕就要贷款,今年是第一次不用贷款了。女儿、儿子、儿媳都在天津制鞋厂打工,在他们的影响下,村里有34名年轻人走出家门。
见到记者,她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指着里面的人物一一介绍,说她女儿和儿子儿媳出去一年多了,过节也没回来,想他们时就看照片。
不光她们家,今年村里出去打工的孩子家里都没有从银行贷款。
3月27日,疏附县站敏乡百对青年夫妻双双走出家门去深圳打工。送别的人们簇拥在乡文化站,那场面像过节一样。这天,乡里还通知在外打工的孩子家长和亲友,到乡里领取孩子们寄回来的第二笔汇款。这个时候牞乡劳务输出站也像过节一样,即便是没有孩子外出的农民也来看热闹。文化站门前竖着一块牌子,上面贴着外出务工挣钱最多、技能学得最好的务工人员照片。
二
“农村青年要致富,学好技能有前途”,这是书写在伽师县夏普土勒乡中学技能培训教室墙壁上的醒目标语。参加技能培训的同学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一门技能,列为县劳务预备役人员。阿不都撒拉木·卡德尔在初三开学后开始学习葫芦雕刻,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能。今年伽师县已培训6200人,输出1090人。
“走出一个人,致富一家人;转移一片,致富一方。”走在伽师县乡村,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
打工回来自主创业的热比亚·木太力普,家在巴仁镇赛一哈那村。去年2月由县上组织到天津宝坻一家纺纱厂打工,攒下了7000元。回到家乡后,在父母支持下又筹集了10000元,在伽师县城开了服装专卖店。20岁的她,凭着在外务工的胆量和见识,每月自己坐班车到乌鲁木齐提货。现在,她的服装店生意很好。
3月27日下午,在伽师县工业园区的山东鲁源服装厂里,160多名维吾尔族姑娘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她们正在赶制一批服装。这些姑娘绝大多数都是曾经外出务工学会了技术,回到家乡后成了本地企业的骨干。
江巴孜乡的热依拉·吾不力卡斯木2006年3月第一次走出家门到浙江华顺玩具厂打工,不但挣了钱,还开了眼界。去年4月回到家乡,县工业园招商引资企业鲁源服装厂招工时,她因为有基础很快成为骨干,一个月下来,家门口就可以挣到1000多元。她说“有机会还想出去,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现在在这个厂里做工的女孩,她们的工资成了家里的主要收入,回到家父母还不让她们干农活。
热依拉·吾不力卡斯木悄悄告诉记者:她有一个漂亮的手机,同村女孩都很羡慕她,对当初没有出去打工很后悔。
三
阿图什市哈拉峻乡有15600多人,只有8700亩耕地。去年人均纯收入1658元,仍然处在贫困线上。琼哈拉峻村托呼提·玉素甫家8口人只有4亩地、六七只羊、两头牛,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也就2000多元。2006年5月县乡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的小女儿走出大山到宁波打工,年底给家里寄了3800元钱。
托呼提·玉素甫拿着钱不敢相信,女儿出去几个月就寄回3800元。今年2月他又把大女儿送了出去。现在,劳务输出已成为这个村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哈拉峻乡乡政府对面有一个馕房,乡干部说这是琼哈拉峻村农民吐尔巴以·巴哈台去年到博乐81团轧花厂做工,挣了2400元,回来后自己租房开起了馕房,每天可卖500个馕,一个月可以挣到1500多元。
“以前只想着能吃饱就可以了,没想到现在家里每个月都可以收到外出务工孩子寄回来的1500元钱。往常一年收入也就6000元左右,现在光外出务工收入就超过20000元。”4月1日,阿克陶县玉麦乡阿马希村农民阿布都克由木·依明艾山对记者说。他拉着记者看正在新建的20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新房说:“要是没有儿子和女儿务工挣钱,我们还不知要在破旧的老房里住多少年。没想到生活原来可以这样过。”
村民听说来了记者,纷纷从自己家拿来孩子在外务工时的照片。他们看照片和做介绍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骄傲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