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一边细水长流地积累原始资本,一边如履薄冰般地与狼共舞,落后就要挨打,整个企业界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中国企业渴望参与全球化经济体系,特别是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学会成长,在竞争中学会坚韧,需求是企业迅速成长的内动力,巨大的市场需求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长大过程中,面对企业战略与市场份额,选择后者的大有人在。
正因为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遇才会更加诱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相信“外脑”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大企业请营销From EMKT.com.cn大师,拼资金、拼社会资源,把西方经济中完整的市场体系掐头去尾,只保留最精华的部分——浓缩为产品的策划案,期望以追求轰动效应来提升销量和品牌。小企业请销售专家,剑走偏锋,注重灵巧策略,希望以小搏大,在短线炒作之中获得丰厚利润,
所以,MBA的成功案例在中国并不适用。
一年又一年,市场不断被再教育,生存法则和同行竞争压力接踵而至,一家采用某一销售方式获得成功,跟风者是蜂拥而上,销售模式版本无数。从三株的人海战术到红桃K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哈药的电视轰炸导入、金日的数据库营销,还有脑白金每年不变的“恶俗广告”。
近年来,又出现一种采用借助社会公信度的营销策略,借力炒作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从起初纯粹的“挂羊头卖狗肉,拉虎皮扯大旗”的“忽悠术”到脚踏实地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参与营销活动,业内称之为“公益营销”,虽然这种营销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营销,但也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本土企业把这种模式运用得得心应手,还成就了不少精典案例。
企业的目的不仅仅要赚钱,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这一点我们企业好像考虑得不多,经营利润固然是养活了一群人,可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在社会这个大载体上企业还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和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同,在马斯洛的五大需求中企业同样需要自我实现,得到社会的归属感。
对现在很多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社会责任仅限于“希望工程”和灾难性援助。更有甚者某些企业连捐助金都不能到位,社会责任反而成为一张广告牌被企业频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