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网讯)2007年11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哈木拉提·吾甫尔教授率领的科研创新团队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实现了我区高校和医学界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在2007年召开的自治区科技表彰大会上,新疆医科大学共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1项,连续9年在我区高校中排名榜首。去年,新疆医科大学获全国行业最高奖项及自治区各类医学科研奖项17项。新疆医科大学为什么能在医学科研中获得如此娇人的成绩呢?在医科大学采访,我们试图解开这背后的原因。
科学规划 加快发展
新疆医科大学是我区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高等院校,学校成立50多年来,为新疆和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在新世纪中,新疆医科大学如何加快发展医学科研工作?如何让医学科研工作更好地为各族各族人民服务?早在几年前,新疆医科大学就提出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发展战略,明确了科研工作要紧紧盯住新疆重大疾病、地方疾病、特色环境等优势,占据国家席位,争取国际合作,强占地方领军地位,营造成才环境,打造强悍科研团队的科研发展思路以及“造峰、扶弱、强基础”的科研工作原则。新疆医科大学第二次科研工作会议以来,学校以“十一五”期间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为指导,积极落实学科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渠道筹措资金,抓住对口支援和对外交流契机,积极申请新项目,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开发,全面提升学科、科研的综合实力,努力搭建学术、科研信息、管理保障系统平台,为科研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科研工作的发展有赖于明确的指导思想,更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近年来,医科大学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科研工作汇报,讨论研究科研工作发展思路。并从人力物力上给科研工作以大力支持。去年,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60余万元、奖励科研纵向立项课题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级科技奖、中华医学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课题组以及被SCI、EI、ISTP收录且影响因子1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为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学校还专门对申报纵向课题并获得立项的项目以1:0.5的资金予以配套,保证了学校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调动了大家从事科研和申报课题的积极性。
校领导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医科大学的科研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自治区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教学、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紧紧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目标,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科研创新体系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研发展总体水平、科研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较大进步,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新贡献。
强化服务 提供保证
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是科研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医科大学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牢固树立依靠专家搞管理,依靠专家搞服务的理念,切实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变,做好服务工作。校领导经常深入到各学院、实验室、教研室、科研团队、课题组中广泛征求意见,听取专家、学者、实验技术人员对于科研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将这些意见和建议有机地融入到科研管理中,赢得了专家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充分信任。
2007年是医科大学科创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年,也是科研处和全校科研人员的立项年。为进一步做好服务,学校科研处根据科研工作实际,探索出科研工作管理“八期”服务模式,即宣传期:多渠道、多手段、多学科广泛宣传课题申报事宜,使科研人员能最大限度得到信息;动员期:本着主动下学院、下科室的原则,深入细致地开展动员工作,争取更多的科研人员都能参与课题申报;辅导期:认真分析项目申报指南,分学科、分专业分类辅导,使科研人员能有针对性地理解项目指南的精髓;写作期:依靠专家反复修改,精推细敲,做成精品;投标期:努力使学校投标的中标率逐年上升;实施期:认真做好项目早期布置、中期检查与终期验收,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并为进一步形成系列研究和申报更高等次的项目打好基础;总结期:认真按照项目下达方的要求做好结题验收和积极准备材料申报各类奖项;成果申报及推广期:督促项目组认真总结特色和优势,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奖项。此外,科研处工作人员还竭尽全力为各级科研人员做好服务。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的最后一天,科研处工作人员发现有三份标书的课题组成员有超项错误,当时标书已交给快递公司送往北京,按常规,这样的问题已无法解决。但科研处又重新召集课题组成员加班,并与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取得联系,将三份标书在最后截止日期替换了回来,确保了学校申报项目在评审工作中顺利进行。
科研管理部门是这样,学校领导更是这样。每当科研工作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总是放下手里的工作不移余力地予以解决。为能使大学在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校领导多次到全国著名专家教授当中介绍新疆医科大学,介绍大学的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从学校的医疗科研工作给新疆农牧民健康所发挥的重要性等方面极力争取专家认可,经过努力,新疆医科大学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上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实现了新突破。
创新团队 成果丰硕
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得以快速发展的有效形式,它是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由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有机组合的一种科研团队。其优势在于通过多学科交叉,共同攻克医学难关,有力地促进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培养多方面的医学人才。目前,新疆医科大学已形成了9个科研创新团队,研究的学科含盖了免疫学、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外科学、中医学、维吾尔医学、心血管学和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学等数十个领域,近年来,这些科研创新团队以创新、创业、创值、奉献为团队宗旨,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不仅为新疆医科大学赢得了荣誉,也为新疆医科大学培养出大批年轻有为的科研工作者。
去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的以哈木拉提·吾甫尔教授为首的科研创新团队倡导科研人员在不断钻研中努力创新,在不断创新中努力创业,在不断创业中努力创值,在不断创值中努力奉献。身为医科大学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哈木拉提·吾甫尔更是身先士卒,他虽然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工作和繁忙的社会事物,但他始终以医科大学科研工作管理者和科研带头人的身份活跃在科研工作的最前沿,他以自己科研、做人的实践诠释着创新、创业、创值、奉献的理念和精神。他领导创新团队在中医、维吾尔医和西医的结合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维医异常黑胆质性病证(肿瘤、糖尿病等)诊疗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糖尿病、肿瘤的维医异常黑胆质成熟、清除特色疗法的基础研究;异常黑胆质模型的建立及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的研究;支气管哮喘的中维西医诠释;现代维药西帕依固龈液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多次获得国家行业、教育部和自治区的医学科研大奖。
以温浩教授为首的包虫病创新科研群体,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包虫病研究室逐渐发展成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进而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并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逐渐形成了从包虫病的生态流行病学、棘球蚴感染和时空传播模型、免疫学、药物研发、分子生物学、移植动物免疫学等为主的研究群体。目前承担由国家级、省部级和美国NIH包虫病国际合作项目,累计科研经费600余万元。注重研究和培训基地建设,20年来,在新疆、四川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建立了10个包虫病诊断治疗中心和培训基地及协作项目,包括包虫病动物感染基地;同时按国际标准组建了新疆特高发疾病资源标本库,积累了包虫病临床病人资料5500余份,包虫病样本600余份,为包虫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评价奠定基础。现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和实力的包虫病研究中心。
马依彤教授带领的心血管创新研究团队是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与合作中形成的科研团队,他们以新疆心研所重点实验室为基地,科研队伍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研究突出源头创新,全体人员围绕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需求,在各个研究方向积极开展了大量工作,研究人员中有16名教授,25名副教授,10余名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在该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团队充分发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遵循“合作、开放、提高”的原则。通过主办国际学术论坛或交流会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与哈佛大学国际医学中心、澳大利亚Baker心脏研究中心等著名研究机构建立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高水平人才。近年来,心血管创新研究团队作为新疆内科学重点学科在临床治疗、教学、科研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陈坚教授率领的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学科发展和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了“新疆优势资源新药开发”及“光纤化学传感技术”两个研究方向。从基础和基础应用研究出发,多学科交叉,持续攻关。从2000年开始和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协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步伐。走产学研道路,促进成果转化,培养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速质人才,是陈坚教授科率领的技创新团队追求的目标。近三年来,他们共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0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近30篇,获自治区科技成果等奖项5项。
成果转化 造福患者
以新疆重大疾病为研究方向,服务新疆经济,造福新疆人民是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工作的目标和宗旨,近年来,新疆医科大学在开展医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医学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市场转化。
目前,基础应用科研项目90%以上在临床上得以推广应用,许多项目还通过市场直接得以转化,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由马依彤教授主持的、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就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进行了历时3年半的推广应用,开创了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穿刺、逆导丝途径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等多项技术创新,并采用多种方式在国内及区内积极推广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各地州心血管内科介入骨干医师,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推广机制。《荧光多元猝灭光纤化学传感器、仪器系统及生物医学过程分析技术》是陈坚教授主持的应用型研究项目。该项目以分析自动化为目标,研制荧光多元猝灭光纤化学传感器,并建立了光纤化学传感器在药物过程检测中的分析仪器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为生物医药和环境分析提供了一种过程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制了解决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的溶出度测定仪和环境分析中的光纤微络测定光纤化学传感仪及仪器系统。
除了医学成果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外,新医大科研人员研制的许多科研成果还直接被企业买断,转化成医用药品,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孙殿甲教授研制的“解感清热胶囊”、高丽教授研制的“辛芷鼻胶囊”等药品和技术均被医药企业买断,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总值达到几百万元,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