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帽子  祝永亮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资源 » 正文

哈密系列报道之五:“文化哈密”彰显东天山魅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18  浏览次数:149
核心提示:    (新疆日报网讯)哈密地区文体局党组书记庞波用几个“最”来概括这些年哈密地委、行署抓文化建设的力度以及
   (新疆日报网讯)哈密地区文体局党组书记庞波用几个“最”来概括这些年哈密地委、行署抓文化建设的力度以及取得的成效:投资最大、发展最快、基础设施面貌改变最明显。
  庞波是2002年到地区文体局任党组书记的,当时给他触动最大的是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那样强烈,而文体基础设施却是那样的薄弱。“地区当时除了广东援建的南粤文化中心,再就是那座冬冷夏热、破旧不堪、人称‘馕坑’的体育训练馆。两县一市图书馆因经费紧张,充其量只能订阅一些报刊杂志,连买新书的钱都没有,书架上甚至还摆着‘批林批孔’的书。”庞波回忆。
  2002年以后,从中央到自治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都提高了,哈密地区当然也不能落后。最近几年,据当地文化部门掌握的数字,哈密地区用于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就接近8000万元(不含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两县一市图书馆、文化馆都建起来了。巴里坤和伊吾的电影院进行了维修改造。乡镇文化站建设也全部完成。2007年,地市(县)两级又筹集资金,对乡镇文化站的音响器材、乐器、图书、办公家具进行配套。此外全地区169个行政村,80%以上新建了文化室。
  建设中的哈密体育中心占地700亩,一期投入2200万元。目前包括塑胶跑道、足球场、人工草坪在内的室外体育场已经基本完工。地区文化部门另外还筹集资金500万元,将那座几乎丧失使用功能的“馕坑”体育馆改造成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篮球馆。
  哈密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重要分支。2007年夏天,总投资1000万元的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破土动工,该中心除了作为演奏木卡姆的固定场所以外,功能还包括木卡姆艺人培训、民俗以及民间工艺品展示等等。
  11月,投资上千万元的哈密博物馆也正式动工。在此之前,草原文化特色鲜明、汉文化底蕴丰厚的巴里坤建起了哈萨克民俗馆、地藏寺、仙姑庙、清代粮仓博物馆等等;伊吾县也先后建起了胡杨林生态博物馆、民俗陈列馆和综合运动场,并且对“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纪念馆进行了改造。
  一项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也相继启动。农村电影队重新活跃起来了,全地区14个农村电影队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穿梭于两县一市农村,每年为各族农牧民免费播放上千场电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也建立了:借助全国图书资源信息网络,哈密地区图书馆和国内40多家省级图书馆建立了信息交流渠道——哈密的读者坐在地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轻松浏览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图书以及影像资料。
  短短几年间,地区图书馆藏书从7万册增加到12万册,仅2007年该馆用于购买新书的资金就超过8万元。与此同时,借助“东风工程”,全地区分发到乡以及乡以下图书室的各类图书达到20多万册。“目前哈密地区人均藏书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庞波书记介绍。
  有了相对完善的文化设施,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就可以热热闹闹开展起来了。这几年,每逢重大节日,哈密地区都要举行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社区、乡镇、企业、学校积极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也越办越红火,从2002年以来,全地区总共举办过1200多场广场文化活动,各族群众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观看。各类业余文艺团体也如同雨后春笋,唱京剧的、吼秦腔的、唱豫剧以及新疆曲子的,无论哪个角落,板胡一拉,就能聚拢一大帮“发烧友”。
  综观哈密地区文艺舞台,更多的时候群众性业余文艺团体占据了“主角”地位,专业文艺团体反倒成了“陪衬”。
  哈密地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之所以有那么高的热度和那么浓的氛围,与那一方土地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了解到,东连敦煌、西接吐鲁番的哈密地区文物景点多达25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39处。2007年3月,为了更好地发掘和抢救哈密历史文化遗产,哈密地区成立了东天山古伊州文化研究院,包括中国社科院、中国考古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被聘为特邀研究员。
  对哈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加强了。全地区目前为止已收集整理宗教音乐320首,五堡民歌13套,乃格曼161曲,民间舞蹈60个,麦西来甫10个,并且为360多名民间艺人建立了档案,其中80多名民间艺人还能享受生活补贴。各种民间歌舞以及民俗活动中,流传于哈密市五堡、回城一带的阔克(青苗)麦西来甫,以及哈密赛乃姆和伊吾下马崖的“清泉节”无疑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民俗民间文化带动了哈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以往夹在敦煌和吐鲁番这两大旅游目的地中间的哈密地区充其量只是过往游客中途歇脚的“驿站”。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哈密旅游业也只是少数几家旅行社和酒店在“单打独斗”,勉强维持。
  这几年,哈密地委、行署培肥文化土壤的同时,也大力扶持旅游产业,除投巨资重建最具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融合特色的明清建筑——回王府,兴建集中展示哈密瓜文化的哈密瓜园,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极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哈密魔鬼城以及巴里坤兰州湾子玫瑰庄园等文化旅游景点以外,还联手嘉峪关、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城市,共同推出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文化长廊。
  两县一市为旅游业推波助澜、营造气氛的各种节庆活动也越办越精彩:哈密市连续几年举办哈密瓜节,活动期间不仅举行赛瓜会,还举办民俗、民间艺术展以及麦西来甫表演;巴里坤草原文化旅游节既有传统“庙会”的特点,又能传递哈萨克“黑走马”的神韵;伊吾则借县城附近一片波光潋滟的水面,邀请各方嘉宾,共同参与“伊水文化旅游节”。
  最近几年,借助广东对口援疆“东风”,哈密地区每年还组团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国际旅游文化节,同时到广州附近的深圳、中山、佛山等城市推介哈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这种持之以恒的宣传推介事实上已经开始见到效果:这两年到哈密旅游观光的游客,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大约占四分之一。
  “2005年以来,哈密地区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以30%以上速度递增。今年1~10月,全地区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收入2.34亿元。”哈密地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