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网讯)“关注民生,解除百姓疾苦,最终与夯实执政基础密切相关。否则老百姓一天到晚怨声载道,各级党政领导如何全心全意谋发展?”哈密地委书记郭连山进一步谈到:“这两年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化解国企改革遗留问题,解决老百姓生活困难。地方财政支出也着重向农村倾斜,向城市低收入群体倾斜。”
“为了处理好民生问题,我们宁可砍掉一部分建设项目,尤其是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郭连山书记强调:“民生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民生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哈密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易不拉音介绍,2007年,自治区给哈密地区下达的就业任务是8000人,1~10月,全地区通过各种渠道实际安置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8%。
为了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每季度开展一次失业人员家庭入户调查,建立翔实的“零就业家庭”基本情况台帐,确保出现一户,登记一户,及时解决一户。“通常在5个工作日内必须解决。”易不拉音书记说。
对年龄偏大,职业技能偏低的失业人员,原则上全部安置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这两年哈密地区两县一市以及地直部门先后提供了700多个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除500元工资以外,用人单位还必须为他们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
“各县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定期到用工单位审核,查看每个就业人员和单位签的劳动合同、缴费(三项保险)记录、用工花名册等等。”哈密地区劳动保障局就业科负责人袁庆华介绍。
为了促进更多“零就业”家庭自谋职业、自主创业,2007年,哈密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协调金融单位,对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行了调整:凡申请贷款额度低于1万元的,取消反担保手续;符合贷款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享受100%贴息并且贷款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简化手续,变分级审核为联合会审,社区、担保中心、承贷银行组成联合审核组上门服务,一次性办结审批手续,审批时限由15天缩短为5天。
为此,哈密地、市两级总共拿出680万元担保资金,巴里坤县拿出100万,伊吾县拿出40万。今年1~10月,全地区共为619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39.94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3%。获得小额贷款的失业人员通过经营小商店、小餐馆、小加工厂,生活大都有明显改善。
我们了解到,哈密市一位叫阿依夏木的下岗女工,通过小额贷款开了一家蛋糕店,生意越做越好,现在已经扩大经营规模,新开了分店,并且雇了好几个大中专毕业生。巴里坤县也有一位下岗职工,利用小额贷款办起了豌豆淀粉加工厂,情况也相当不错。
哈密农村不少妇女至今还有留长辫子的习惯,这在城市已经相当稀罕。能否把这种能唤起人们久远回忆的美丽当作一种扶贫资源?2006年,哈密地区妇联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开办了一期秀发女培训班,数十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姑娘在培训期间不仅强化了汉语能力,而且接受了酒店服务、旅游接待方面的训练。今年夏天,这些长辫子姑娘受聘于哈密当地一家企业,前往北京、南宁等地推介哈密瓜,同时展示哈密秀发女的风采。
数十名来自贫困家庭的“秀发女”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为宣传哈密瓜文化做出了贡献。如此脱贫方式,在全疆可谓绝无仅有。
城市建设过程中,一部分特困家庭仅凭拆迁补偿买不起商品房,这部分人的住房如何解决?哈密地区以往主要通过开发商拿出一定比例小户型住房,对特困家庭进行安置。2007年起,哈密市改由城市投资公司统一建设廉租房,然后以每平方米1元的象征性租金提供给特困家庭居住。全市总共开工建设廉租房396套,年内预计全部竣工。巴里坤县也建起了300多套廉租房,另外还建了120套解困解危房,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关心。
农村抗震安居房从2004年以来每年新建、改造加固1万户左右,哈密地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2007年,全地区还完成了17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每户补助资金1.25万元。
城镇部分供热二级管网由于年久失修,或者随着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小马拉大车”不堪负担,造成整个居民小区冬季室内温度偏低的现象已经持续多年。2007年,哈密地区两县一市相继在冬季来临之前完成了城市二级供热管网改造,哈密市的哈建、阳光、市政三个小区,巴里坤的湖滨景观和湖滨度假村两个小区,以及伊吾县中心小区的各族居民从此告别了瑟瑟缩缩的冬季。
城市主要大街宽阔平坦,灯火璀璨,背街小巷情况又如何呢?要知道,对于众多老百姓来说,更多的时候是出入于住家所在的巷道,而不是漫步于大街。2007年,哈密市对13条城市巷道进行了硬化、亮化改造,新装路灯208盏。巴里坤完成巷道整治47条,安装路灯165盏。伊吾县也启动了两条巷道整治。老百姓走在经过改造景象大不同的巷道,回想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夜里黑灯瞎火”的经历,内心的感慨可想而知。
拆墙透绿,拆墙还绿这几年哈密地区不但“雷声”大,“雨点”也不小。仅哈密市2006年以来就完成拆迁面积7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70万平方米。“相当于城区居民人均增加2平方米公共绿地。”哈密市长芒力克·斯依提不无自豪地谈到。
哈密市辖区既有中央、自治区派驻机构,也有兵团、铁路单位,而且很多临街门面房属于各单位创收的“小金库”,仅靠哈密市能拆得动吗?问题的实质是,把更多的城市空间还给绿树鲜花,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拆也得拆!哈密地委、行署首先拆除了办公楼前的门面房,偌大一片院落成市民早晚散步、锻炼的公共绿地。随后,一些动作迟缓的单位负责人被“请”到地委主要领导办公室,当面解释迟迟不动的原因。那以后,全市“拆墙透绿”、“拆墙还绿”工作基本上就一路畅通无阻了。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是解决众多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灵丹妙药”。全地区目前参合率已经达到89.3%,特困户、五保户、军烈属个人应缴部分由财政承担。此外,2003年以来,全地区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34个,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这几年经过前后两轮配备,X光机、B超、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等先进仪器基本配齐。此外还增加了11辆救护车。“整体设备水平全疆一流。”哈密地区卫生部门负责人做了这样的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也逐步建立起来了。这些建在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提供24小时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而且给每户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了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治疗等一系列服务。
地区民政局扎吐·沙依木局长还介绍了城乡低保情况以及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他谈到两县一市都新建了敬老院,农村五保户以及孤寡老人一日三餐以及理发、洗澡都有人照顾;谈到今年哈密遭受150年一遇洪水,灾后重建工作开展得很顺利,2600多户灾民入冬前全部搬进了砖混结构抗震安居房,并且有饭吃、有衣穿;谈到2006年底建成的地区儿童福利院,今年初,55名孤儿高高兴兴搬进了他们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