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网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直接关系到堡垒作用的发挥,关系到上级党委和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哈密地区一位主要领导在介绍该地区这些年加强农村以及城镇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时强调。
我们首先将视点聚集到哈密地区广大农村。通过连续多日的调研我们了解到,2005年以来,针对以往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者村“两委”办公室过于简陋,既影响基层政权形象,也不利于正常工作开展等问题,哈密地区全面加强了村级阵地建设。全地区先后筹集资金1700多万元,新建、改建了125个村级阵地。“所有新建村级阵地都采用砖混结构,办公室、图书室、活动室以及党员电教室一应俱全。”哈密地委委员、组织部长杨志明介绍。
2007年,哈密地区还筹集114万元资金,对所有新建村级阵地的办公家具和办公用品进行配置,另外还投资129万元用于村级阵地院落及外围设施建设。结合“东风工程”,全地区今年为37个乡镇,169个行政村以及4个街道办事处赠送图书2万余册,赠订《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哈密报》1700多份。
村级阵地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干部精神状态也必须振作起来。2007年,哈密地区结合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开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整改。全地区先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9个,调整党支部书记34人。同时坚持按照“五个好”标准来选配村支部领导班子,并且积极推行村“两委”主要领导“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全地区通过公开招考,已经选拔4名企业下岗职工到行政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4名大中专毕业生到行政村从事文秘工作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此外全地区总共有31个行政村实行了“一肩挑”,152个村推行了村干部交叉任职。
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如何,关系到这支队伍的稳定和持续的工作热情。目前哈密地区已经为738名村干部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附加意外伤害医疗费用保险。地区有关部门还明确规定:村干部年人均报酬不得低于3000元,农村“三老”人员生活补助金必须达到年人均1200元的标准。2007年,通过乡镇人大、政府换届选举,3名优秀村支书进入了所在乡镇领导班子,还有17名优秀村干部进乡镇领导班子后的公务员身份得到了确认。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力量,切实转变各级党政机关干部作风,2005年以来,哈密地、市(县)机关单位先后选派462名干部到乡村基层单位和信访、民宗部门挂职锻炼。今年,全地区还下派569名乡镇机关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并要求乡镇领导干部每年必须保证三分之二时间在村里,三分之一时间处理乡镇的业务工作。
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的学习培训体系也建立起来了。仅2007年,哈密地区就培训村干部534人次,农村党员1.47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520多期次。此外地委组织部还选派30名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苏华西村以及苏州等地参观考察。通过脱产培训、集中学习、业余自学和学历教育,哈密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普遍提高了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抵制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以及以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
村级集体经济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为各族群众服务的物质基础。2006年,哈密地委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要求全地区集体经济“一年有突破,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到2008年底,全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不足2万元的“空壳村”要全部“摘帽”,30%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40%以上村达到5~10万元,30%以上村超过10万元。
针对各地不同条件,哈密地区确定了“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提出通过“五个一”:一块地、一片林、一群畜、一套农机具、一个小型企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村集体与民营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合作,创办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商品流通,以及“农家乐”等各种形式的经营实体。
鉴于相当数量的行政村“家底”比较薄,2006年,哈密地区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启动了105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地委、行署同时做出决定,从2007年起,地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一大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已经初见成效:哈密市新市区街道跃进村利用集体闲置土地建起了3座蔬菜温室,每座年利润都在万元以上;哈密市花园乡沙枣井村发展集体苗圃,年收入可达6万元;此外哈密市大泉湾乡大泉湾村、黄芦岗村建起了蔬菜保鲜库,伊吾部分行政村建起了哈密瓜保鲜库,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全地区还认真开展了“双清”工作,共清理出机关单位、个人拖欠村集体资金2800多万元,清理土地、草场3.6万亩。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对单位和个人拖欠村集体的资金制定了还款计划,同时通过规范合同,将清理出来的集体土地、草场重新发包。
对村级财务也进行规范化管理,全地区169个行政村推行了“村财乡管县(市)监督”,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城镇社区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这两年,仅哈密市29个社区办公场所就先后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做到“七站一室”功能齐全。“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哈密市社区硬件设施在全疆是一流的。”哈密市委常委祖丽比亚·依沙克说。
社区办公经费也明显提高。2007年,哈密地委出台文件,明确规定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社区,每年办公经费增加到4万元,8000~1万人的社区5万元,1万人以上社区6万元。社区干部待遇也作了相应提高:过去社区居委会正职月收入500元,副职450元。今年8月份起正职提高到900元,副职850元,加上“三金”,实际月收入超过1100元。
2008年,全地区38个城镇社区每个社区还将一次性获得4万元经费补助。
“城镇社区在各族群众中所起的作用,任何部门也替代不了。要知道,一年到头,有多少社区干部整天在面对面和老百姓打交道,为老百姓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的干部,一定不能亏待他们。”哈密地委书记郭连山语重心长。
为了加强街道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哈密地区今年还通过组织选派、轮岗交流等方式,协调铁路、石油、兵团及中央、自治区驻哈密单位,下派195名优秀年轻干部驻社区开展工作,实现了每个社区不少于4名驻社区干部。各县市先后有138名大学生和21名街道干部到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任职,从而建起了一支以国家干部为主体、聘用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同时今年以来全地区还交流社区党支书11人,选派22名街道社区干部到区内外考察学习。
2007年6月,哈密地委组织部开展了“万名干部下社区”活动,要求两县一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八小时之内工作在单位,八小时之外奉献在社区”,利用业余时间到所在社区发挥专长,协助工作。据统计,全地区1.12万名机关单位干部已经到各自所在社区“报到”,并且开展了大量工作。
“哈密市社区干部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平均年龄20多岁。我们要求每个社区工作人员上岗前都要经过考核,然后持证上岗。”哈密市委常委祖丽比亚谈到。
2006年,哈密市29个社区普遍推行了社区干部记“民情日记”的做法,要求每个社区党支书和居委会主任在深入所在社区调研时,对群众反映的焦点、难点,以及问题的起因和处理结果及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尽可能使群众关心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能够有着落。我们了解到,对一部分社区干部的“民情日记”,哈密地委主要领导还进行过批示。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也卓有成效。截至今年6月,哈密地区3名以上党员、固定职工在5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已经全部建立了党组织。为了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各级组织部门采取从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和街道社区干部中“选任”,从党政机关干部和离退休党员中“聘任”的办法,将一批思想觉悟高、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强的党员选配到非公企业党组织担任领导。
针对非公企业“发展党员难”的问题,哈密地委组织部选派党政机关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联络员,指导企业党支部抓好党员发展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2007年,全地区非公企业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4名,新发展党员11名。
各非公企业党组织还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承诺制”、“我为企业献一策”、“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等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在非公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企业经营者的信任,提高党组织在企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