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前物价上涨仍属于结构性上涨,但考虑到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的风险正日益加大,以及流动性过剩继续存在,防止全面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该表述也为今年以来有关通胀的争论定下基调:即目前并未出现全面通货膨胀,但出现全面通胀的风险明显存在。
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与8月份创出的十年最高点持平。这也是今年以来CPI涨幅连续8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
本轮通胀具有较强持续性
学界普遍认为,当前价格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而数据也表明当前CPI上涨具有强烈的结构性特征。无论是上半年还是下半年,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都是导致CPI加速上涨的核心原因。这两类价格上涨分别占CPI上涨的80%和15%左右。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此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除少数产品外,大多数产品价格上涨是成本推动造成的,因此目前价格水平总体上属于温和通胀,仍处于可承受区间。
与此持相同乐观态度的大多数学者也普遍相信,目前非食品价格涨幅依然保持温和,并没有出现食品价格传导至非食品价格的迹象,伴随着紧缺食品供应的增加,接下来CPI同比增幅将会放缓。
但更多的专家认为,在经济增长周期以及流动性充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将为通货膨胀提供持续的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预测课题组提供的一份最新报告表示,农产品供求的紧张关系短期难以缓解、食品类价格攀升的国际压力持续存在,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相对短缺进而推动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最终推高价格,这三方面因素决定了本轮通胀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而对于中国能源价格改革将会因通胀压力而放缓的说法,国家发改委权威人士则明确表示:尽管当前存在通胀压力,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的工作,必须使得资源能源价格更好地反映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醒,在内外部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及经济结构性矛盾持续累积的背景下,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行压力增大是通货膨胀风险扩大的三个主要因素,整体价格很可能继续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全面通胀风险加大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或许受惠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公共政策的需要,本轮经济周期中出现了上游成本大幅上涨、企业利润大幅上涨、工业制成品价格以及消费品价格平缓的景气局面。但这种景气状况是否可持续值得怀疑。
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称,由于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成本缓解空间不可能长期持续。事实上,今年2月以来,CPI改变了以往低于PPI运行的状况,开始处于PPI的上位。这说明上游价格上涨向下游价格上涨的传递率已经开始大幅度提升。未来持续性的结构性价格上涨转变为全面价格上涨的风险已经加剧。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表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和成本的拉动,虽然目前物价上涨暂时表现为结构性的上涨,但是,由于我们处在高成本的时代,这样的上涨非常危险,随时可能向其他领域传递。
相比于成本推动带来的通胀压力,由长期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外部不平衡带来的过剩流动性或许更值得担忧。长期过剩的流动性目前虽然仅停留于金融层面进行循环,但根据经济学理论,过多的货币也将造成通货膨胀。因此,过剩的流动性是否会在未来转变为实体层面的需求,进而导致物价上涨令人担忧。
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目前需要更全面分析通胀上涨的原因。如果通胀不单是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如果是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的原因,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最终达到通胀预期下降,而不是变成真实通胀的效果。
遏制通胀需双管齐下
就未来政策走向,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进行了具体阐述。他称,下一步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要避免长期负利率的局面。
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则要求,未来要继续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重要商品生产、供应和市场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完善消费环境,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专家分析,上述表述或许可以理解为在未来宏观调控中政府将会更加借助财政手段。在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环节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譬如,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但劳动力工资却不太可能因为通货膨胀预期而快速上涨。因此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加息可以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在中国并不适用。
事实上,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一直以来也都是央行的主张。在刚刚公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特别提到,应当看到造成当前国内流动性总体偏多的直接原因来自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从深层次看则与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密切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报告建议,在短期内应当利用行业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措施,控制结构性价格调整的力度,并“对冲”结构性价格调整带来的社会冲击。在中期依然应当对货币缺口进行控制,在积极引导总量过剩流动性的基础上,防止过剩的流动性向实体经济过度转移。
谢伏瞻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则指出,稳定宏观经济要控制总量,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短期内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利用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防止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同时,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防止世界经济减速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