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极富戏剧性的一幕,记者向省内多家乳制品企业和政府主管机构咨询求证。几家企业均持谨慎态度,“已知道此事,尚未接到正式通知”。然而他们在言谈间,却难掩对“解禁”的期待。
然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外宣传的相关人士的一句“国家政策不可能随便更改”,让“禁鲜令”取消这一说法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一个“鲜”字引发的争执
所谓“禁鲜令”,是指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年底颁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
按照《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规定:“牛奶只要经过任何一种加工处理,就失去了生鲜的意义。”我国乳制品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市场 上以原奶为原料,采用巴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鲜奶”,都不得在名称中打上“鲜”字标签,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
两个文件其实从去年10月1日起就正式实施了,但由于行业内争论尖锐,因此,有些企业被特批文件可推迟至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时间差又导致出现了新的戏剧性变数。”光明山盟郑州分公司市场部的关锐如此评价。
6月1日临近,虽然政府有关部门仍未正式表态,但中国奶业协会及四川、上海、广州等地的奶业协会已近乎公开地发布消息。王丁棉向媒体表示,“4月中旬国家质检总局基本确定了‘禁鲜令’可能会停止执行”,这就是“解禁说”兴起的直接导火线。
面对业内流传的“解禁说”,河南省及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都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外宣传的主管领导回答甚是干脆:“国家政策岂能朝 令夕改。”而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处的杨波则分析称:“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起码对巴氏奶的‘禁鲜’政策有可能被取消。”
“巴氏奶”的殊死搏斗
“毫无疑问,‘禁鲜令’的实施会对巴氏奶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去年“禁鲜令”实施之前,业内人士就纷纷预言。
业内人士称,在这场尖锐纷争的背后,其实暗藏着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常温奶与以光明、三元为代表的巴氏奶两大阵营之间的博弈。
根据生产工艺,我国奶制品厂家大致分为巴氏奶派和常温奶派。巴氏杀菌是将原奶经过80摄氏度以下长时间加热处理,保质期一般在7天。常温奶则采用UHT130摄氏度以上高温灭菌技术,产品能在常温下保存近半年。
巴氏奶派认为,巴氏奶采用低温杀菌完好地保存了营养物质,以保证新鲜风味和延长保质期。这是使用高温灭菌的常温奶所无法做到的。“笼统‘禁鲜’极不科学地抹杀了两种工艺的不同之处,这将直接导致巴氏奶与常温奶发生混淆。”关锐很不客气地评析。
- 下一篇:我国乳企不应给他人“渔翁得利”的机会
- 上一篇:投入不足新品不够广东番茄产业风光不再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