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136  帽子  祝永亮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商海龍吟 » 正文

调整政策优化环境 中国引进海外人才步伐加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1-28  浏览次数:89
核心提示:     “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建立海外人才回国‘绿色通道’”、“大力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2007年
    “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建立海外人才回国‘绿色通道’”、“大力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2007年,这些字眼开始频频见诸报端。人事部发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也明确表示,将加大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将争取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20万人次。而从1978年到2006年的近20年,我国学成后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也才27.5万余人。随之,各地也争相出台引进海外人才政策,内容不断丰富,引才方式也花样翻新,这一切都在表明:中国海外人才引进的步伐正在加快。 

  海外引才向“高层次与实用性”看齐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人才蓝皮书指出,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约有106.7万人,仍在外的留学人员约有79.2万人。如何吸引这些人才归国,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但是,与以往“拣到碗里都是菜”的盲目引才不同的是,高层次人才正在成为人才引进重点。

  作为江苏发展方阵中的“第一梯队”,5月,苏南板块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智力争夺。常州举办了首次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招聘活动;无锡启动了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的“530”计划;苏州则发布公告,面向全球每年引进、扶持1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而苏南城市人才计划中的引进目标,都无一例外地指向在海外学有所成,并在国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内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尤其是那些拥有高技术含量科研成果、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领军人才。

  中科院院士王志新说,以计划经济思维来吸引人才的旧模式正在改变,一些城市引才拣到碗里都是菜,管理多头、职责不清、都管都不管,和国际经验、模式“脱轨”的状况正被打破。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引进人才的专业结构是否与国家和本地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相吻合。以上海为例,2003年8月至2007年2月底,上海通过实施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成功引进21944名海外人才。第一轮人才集聚工程主要是集聚和吸引留学人员,营造上海吸引集聚海外人才的良好氛围。而第二轮集聚工程则突出对高层次、重量级、关键性的领军人才的集聚,比如能引领上海新能源和自主品牌汽车研发的汽车领军人才。而受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第二轮引进的港航类人才比上一轮明显增加,约占总数的1.2%。

  从简单“筑巢”到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留学回国人数从2004年的2.5万上升至2006年的4.2万。但是,由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以及留学回国人员心态等因素,海外人才回国仍面临一系列的障碍。

  而在各地近期出台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中,“优化城市人才竞争与人才服务‘软环境’”成为关键词。许多地方制定政策时特别突出了专家选拔、项目资助、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实施,强化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绩效优先激励机制,以及对高层次人才提供包括工龄、购房购车补贴、周转公寓补贴、家属子女安排、子女中高考加分、保险衔接、出入境手续办理等方面的后续服务。

  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调查,海外留学人员普遍对国内情况缺乏了解。为此中国为“海归”设立了专业化服务机构——中国留学人才市场,将为留学回国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测评、职业规划、优秀人才推荐、档案保管、学历学位认证、就业落户、科研启动基金申请、科技项目合作等服务。还将配套开通中国留学英才网,推出远程面试、远程小型海外专题招聘会、专家咨询会议、网上视频测试等服务。

  今年,我国还成立了面向海内外留学人才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发和利用海内外人才与人才市场,吸引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支持留学人员自主创业,这也意味着我国海外人才的引进将争取到更多海内外企业、团体和人士的支持,海外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将更加完善。

  

本文共分 [1]  [2]  页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