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湖南的苏国光1987年来汕做贸易生意,1989年与人合作创办成山金属有限公司,在内地率先生产钢化玻璃盖。1993年他独资创办了桑尼钢化玻璃有限公司,每年都有2000多万美元的产值,其公司的钢化玻璃片占全国市场份额的近六成。他的这份深情感受,在汕头创业的很多台商都会有,缘于汕台两地交往源远流长,具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等历史情结和现实联系。
汕头港与台湾高雄港近点直航180海里,南澳岛距离台湾高雄不足160海里。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地区之一,也是台商投资大陆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87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就冲破重重阻力落户汕头经济特区。潮汕地区又是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台湾的潮籍后裔约80万人,汕头籍的台湾同胞、台属约30万人,常住汕头的台商2000多人,每年来往汕头与台湾之间的台胞达4万多人次。在台湾的潮籍乡亲遍布全岛23个县市,共设有潮汕同乡会40多个。两地的商贸交往历史悠久,早在隋朝时潮汕与台湾就开始了航运贸易。1861年汕头港被辟为通商口岸,1864年高雄(当时称为“旗后”)港也开放通商,自那时起,两地港航市场迅速形成。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汕头市累计注册台资企业557家,协议投资总额16.14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总额11.03亿美元。全市现有台资企业24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海霸王集团、佑松房地产、新万年布业、华建电子等投资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汕头的台资企业分布在电子、钟表、建材、化工、服装、食品、养殖、房地产等30多个行业。近年来,台商在汕头的投资领域逐步拓宽,规模越来越大,台湾资本投资也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逐渐转向了第三产业。1991年汕头市成立了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在汕台商有了自己温暖的“家”,协会现有170多家会员企业。
汕头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柯声毅认为,在汕的台商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精心经营,勤奋工作。来汕的绝大部分台商身上都体现出这种特质,如海霸王集团来汕投资后迅速抢占国内冷冻食品市场,目前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冷冻食品生产企业;“6星集咖啡”来汕没几年,已从一家发展到3家,规模也越做越大,这些都跟其经营定位准确有着很大关系。汕头欣龙礼服有限公司董事长蓝林幸子女士兼任市台商协会会长,工作十分繁忙,60多岁的人还在坚持读MBA;年逾七旬的华祺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延祺先生还在亲自管理企业,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二是关爱汕头,建言献策。很多台商长期在汕头工作和生活,对汕头有更多的感受、关爱和期盼,对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十分敏感,经常就行政执法、城市管理、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
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三是搭桥牵线,推动交流。很多台商热心宣传、推广汕头的投资环境,大力推动汕台交流。四是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在汕台商积极参与赈灾、扶贫济困、助学等公益活动,如蓝林幸子女士多次捐款支持公益,累计达几十万元。五是立足汕头,融入汕头。汕头的气候、民俗等与台湾很相似,早来的台商在汕头已经20年,基本融入到当地社会当中,不但太太先生来了,连儿子、女儿也来了。
台商来汕20年,伴随汕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发展壮大自己事业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种格局可谓是“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