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上百名文化学者、专家齐聚泉州,探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合作保护与传承传播。
“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识。”贾磊磊表示,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沿线多民族、多国家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
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徐玉梅指出,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拥有不胜枚举的文化遗产,其特质性、传承性和多元性,不仅为“一带一路”愿景提供了独有的文化支撑和历史记忆的依托,也为沿线国家的交流互鉴、平等合作提供了文化平台。
泰国文化专家他拉翁·斯里苏查特说,“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联系,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泰国南部地区,中国、伊斯兰以及欧洲的文化、艺术、科技等在此相互融合,并体现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其中的一些建筑已被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急需加以保护。”
“当前泰国正加快国内文化遗址保护和研究,邀请国外专家与当地学者合作推进国内文化项目申请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泰国文化部美术学主任阿玛拉·斯里苏查特表示,“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展览交流和国际合作协议,与东盟和中、日、韩等国家一道打击非法贩卖文物活动,制定共同计划保护‘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需要共同保护的瑰宝。”韩中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柳在沂表示,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地区纽带、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则认为,“一带一路”60多个沿线国家的国别文化各个不同,这势必造成交流和文化理解的偏差。因此,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分析,对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计是当务之急。
“了解熟悉并达成文化共识的过程是漫长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开始,让非物质文化沟通世界,应该是一条捷径。”马知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