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下险资频举牌 十天举牌规模增143亿
险资疯狂扫货二级市场低估值高股息股票。前有宝能系举牌万科A,后有安邦举牌中国建筑(601668)。近年来险资在资本市场的凶猛已经引发了关注,去年三、四季度举牌规模出现大幅增长。在今年上半年,由于受政策收紧的影响,险资的举牌规模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不过,从第三季度开始又有了卷土重来之势。西南证券(600369)研究发展中心报告显示,三季度险资持股市值达到10353.49 亿元,环比增加323.62 亿元,增加幅度为3.23%。剔除中国人寿(601628)集团所持的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601318)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持平安银行(000001)这两个因素,保险机构三季度所持股票数达到687 只,环比增加77只,为历史最高水平。
从目前的举牌情形来看,四季度依然处于高位。据统计,11月份以来,有9家公司被举牌,除中国建筑之外,还包括万科A、吉林敖东(000623)、远程电缆(002692)、海达股份(300320)、莫高股份(600543)、梅雁吉祥(600868)等企业。而险资,便是其中的举牌主力。有媒体报道,从11月18日至28日,险资下半年举牌规模从310.4亿元上升到453亿元,涨幅为46%。也就说,10天的时间,险资举牌规模增加了约143亿元。
中信证券:楼市挤出的资金可能会迁移到股市
“虽然买房的资金没有立即投入股市和商品,但在预期流动性增加的情况下,股市和商品市场可能出现上涨。”中信证券(600030)研究部分析师胡玉峰认为,今年9月30日至10月8日期间,国内20余个城市出台楼市调控政策,逐渐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当买房成本升高时,流动性可能会流入股市、债市、商品市场,产生流动性“跷跷板”效应。
海通证券(600837)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也表示,2017年的股市存在局部机会,但最大的利好可能还是热钱在股市里寻找保值的机会。
兴业证券(601377)认为,近期高密度的监管压力、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关注将市场风格引向绩优价值股。在全球总需求疲软、资本过剩、负利率的大环境下,绩优价值股是稀缺的优质资产。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跷跷板”效应。广发证券(000776)分析师陈杰认为,从2005年以来的房价趋势看,房价回调存在一定周期规律,而要用“有形之手”来扭转周期趋势是有难度的。即便本轮房地产调控在短期见效,也不一定会导致楼市资金回流股市。国内经验显示,货币宽松周期下的房价下跌或对股市有利,但货币紧缩周期下的房价下跌并不一定会使资金回流股市
“每次房价下跌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主要与货币政策环境、房价周期变动等因素有关,关键是要看房价回调是短期性质还是长周期的向下拐点。如果是后者,将对股市产生伤害。原因是,长周期的房价下跌,会对居民财富产生较大打击,降低居民风险偏好,进而可能导致所有风险资产的表现都不佳。”陈杰表示。
事实上,由于楼市资金从性质上较难界定和追踪,对于股市上涨和楼市降温的“成色”,市场历来不乏质疑之声。信达证券策略分析师谷永涛认为,未来市场资金可能还会在不同的资产端活跃。在大环境并未明显好转的情况下,资金的配置恐怕难以稳定。
证券类信托产品回暖 信托资金正持续流入股市
据上证报2日消息,统计数据显示,此前一度低迷的证券类信托产品出现了回暖势头。来自用益信托的统计显示,今年11月成立的证券类信托产品为79款,资金规模达20.27亿元,而10月份成立的证券类信托产品为49款,募集的资金规模为8.69亿元。数据显示,该类产品在11月不仅成立数量大增,募集资金规模也大涨133.26%。
另一方面,集合类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却呈现大幅下降趋势。11月成立的集合类房地产信托产品为27款,资金规模62亿元,而10月则成立了45款产品,募集资金119.84亿元,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成立数量及资金规模环比分别下降62.22%和48.26%。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分析称,过去一年多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除了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政策的影响,也有股市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被严密调控的背景下,部分原本投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正转而流向证券市场。
而另一家以证券投资见长的信托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则认为,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当前证券类信托产品升温,其背后的逻辑除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加码,也受到了当前债券市场调整的影响。
杠杆客回来了 预计今年底两市融资规模突破万亿元
伴随股市转暖人气回升,杠杆资金出现加速入场迹象。截至11月29日(下文中数据均以此为截至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为9715.56亿元,再度逼近万亿元大关,其中融资余额合计9668.06亿元,均为1月27日以来的10个月新高。
两融余额自5月30日触及年内新低8209亿元以来,随后在8000-9000亿元之间徘徊数月,10月出现回升,11月快速上扬。具体来说,10月两融余额增加近400亿元,11月增加额达到600亿元。
2017年资金将流向何方? 市场增量资金可期
抛开热议的楼市资金,一些长线资金已悄然布局2017年A股市场。长江证券(000783)发布的投资者资金跟踪信息显示,仅11月21日至25日期间,A股市场净流入投资者资金达225亿元。其中,增量资金包括43亿元的基金发行资金、120亿元的杠杆投资者资金、79亿元的个人投资者资金、52亿元的海外投资者资金和72亿元的产业资金。
在申万宏源(000166)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看来,除了可能的楼市资金,外资的资金和配置机构的资金也会成为2017年股市值得期待的增量资金。
银行理财和保险是金融领域两个最大的“金主”,两类资金都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方向包括货币、债券、股票等。海通证券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6.3万亿元,截至9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2.8万亿元。随着安全、高收益资产的减少,银行理财和保险负债端成本下降缓慢,资产端配置压力增大。同时,养老金入市也在加速推进,首批管理人资格申报已结束,未来将组织首批委托省份与社保基金会签订合同。
具体来看,部分投资能力缺乏的城市商业银行可能间接将委外资金投入股市。而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的价值投资者,偏爱高股息率蓝筹股。从去年第4季度开始,险资举牌相关上市公司的案例有所增多。“险资加大力度投资股市,主要是因为目前险资配置银行存款和利率类产品的比例超过50%,受利率下行的影响较大。而负债端成本下降又比较缓慢,所以只能加大高分红股票的配置比例。”海通证券分析师荀玉根说。
另一大增量资金可能来自产业资本,地产公司是其代表。截至2016年第3季度,151家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报表上现金及活期存款金额高达802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5310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1%。“过去,房地产商主要通过拿地、开发销售赚钱,但随着单纯投资地产的风险加大,手握重金的房地产商配置压力加大,回归股市是选择之一。”荀玉根说。
除此之外,海外资金加大A股配置也有望成为2017年市场增量资金的一抹亮色。荀玉根认为,全球横向比较,A股证券化率和估值历史分位较低,沪港通和深港通将扩宽海外资金进入A股的渠道。伴随着qfii、QDII、RQFII、RQDII及内地与香港市场基金互认等双向开放项目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之势必然提升A股在国际投资者眼中的吸引力。
那么现在A股真的没风险了吗?
中金公司:谨慎把握后市机遇
尽管有增量资金的预期,但很多投资者还是对后市资金动向表达了谨慎态度。
中金公司分析师王汉锋认为,经过此前的回调和2016年至今的调整,当前市场并非没有风险。考虑到货币政策、外围市场加息等因素,2017年市场流动性相比2016年可能难以更宽松。房地产资金的流向、MSCI是否纳入A股、增发与股份减持等因素将阶段性地影响A股市场流动性。
东北证券(000686)分析师郑闵钢认为,投资者持有周期股的隐忧之一是周期估值快速上升。目前看,投资者还不能乐观地上调周期行业盈利预期。
“总体看,2017年投资宜以稳为主,尽量分散投资。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看,随着楼市调控加码,资金配置面临再调整机会,经济企稳、价格和盈利指标改善、风险偏好回升有助于增强股市对增量资金的吸引力。”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