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我市提出构建“1+6”城市发展格局,“1+6”指的是,严格控制三环线以内为中心城区,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将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蔡甸、汉南6个新城区,建设成规模中等、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城。“独立成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具备居住功能,还有与之匹配的就业机会。
2012年2月26日,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正式动工。
面积相当于67个解放公园的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途经江岸、江汉、硚口、东西湖、黄陂五个城区,并作为生态控制线将汉口片区新城区与中心城区进行边界锁定。
这是武汉与摊大饼发展模式的告别。确定主城+新城总体空间布局,实现新老两利、美美与共。
连通主城与新城的轨道交通陆续开通,一批批具有国家级竞争能力的大项目开工,一座座功能完备的新城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5年过去,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跃上万亿级台阶,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6个新城区成为人口集聚、产业集中的大武汉发展新载体。
轨道交通让全域武汉成为现实
“1+6空间格局总体布局,是在人口迁入趋势出现之前的一次精准判断,让新城区抢抓发展机遇拥有很大回旋空间。”昨日,东西湖区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感慨,“中等规模、独立成市”的新城区建设理念具有很强前瞻性。
人口的涌入,必将打造城市规模空间的扩张,而国家中心城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
主城区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新城区成为武汉城市实现紧凑轴向空间的主战场。
按照百万人口量级,做好城市规划。过去5年,江夏区着力打造南部生态新城主城区,空间布局“一主两翼”,沿文化大道展开的新城核心区,沿金龙大道布局的东西两翼产业集聚的城市发展组团,致力打造江夏市民休闲中心、高端商务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公共服务中心。
以国际视野谋划新城建设。蔡甸区强化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目前,中法生态示范城规划展示中心已建成开放,什湖治理、地下综合管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等项目全面启动。
6个地铁小镇,成为新城区城市建设亮点之作。2014年,我市提出,在5个新城区集中打造6个地铁小镇,每个地铁小镇规模为1500-3000亩,总计规模为13000亩。
地铁小镇作为一个聚落体系,通过统筹规划,形成整体。所有的地铁小镇都将有小镇生活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核、宜人舒适便捷的步行网络系统、立体多样的开放场所(公园)等四大基础配套。
年底,随着6号线一期通车,机场线贯通,在建7号线、1号线延长线,已建1号线、2号线,东西湖区城市化区域已率先在全市新城区中实现地铁成网。
2015年,轨道交通4号线延长线(蔡甸线),途经江岸、黄陂、新洲三区的阳逻线(21号线),从7号线一期野芷湖站引出全长16.9公里的纸坊线相继开工。
今年7月,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5年)显示,未来五年,新城区将与主城区通过轨道交通实现更紧密联系,“全域武汉”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新城区助力武汉制造迈上复兴之路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难以持久。在大城市“去工业化”间有论调的情况下,过去5年,武汉顶住压力,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进行强力推进。
过去5年,新城区是全市工业倍增的主战场,担当着武汉工业脊梁。通过大规模推进园区建设、大项目引进突破,一批新的武汉制造叫响全国,武汉制造在计划经济的辉煌后迈上复兴之路。
产业在园区野蛮生长。黄陂临空经济产业园内,以比亚迪、惠强、中航森瑞、汉能和卓尔通用航空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周大福、爱帝为龙头的珠宝和服装设计创意时尚产业,以北车轨道修造基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以翰宇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等四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雏形初现。
长江南岸,金口新城,一座现代化汽车产业新城从这里崛起。9月6日,上汽通用武汉工厂第5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从生产线上第一块汽车钢板焊接到生产50万辆汽车,用时不过19个月,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单厂量产的“最快纪录”。
新洲区,工业强区英姿初展。30平方公里工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投资70亿元的京东商城、60亿元的格林美循环经济产业园、60亿元的中建三局绿色建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武船双柳基地成为国家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示范基地。
蔡甸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一批机器人、高端装备、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和通用航空项目,加快培育工业(服务)机器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装备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互联网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东西湖区在食品、物流、机电三大优势产业之外,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年来,该区先后引进清华启迪、中国华录、中金数据、中兴通讯、大洋电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项目,实现产业发展再上能级。
生态控制走在新城区建设前面
既要发展的金山银山,更要美好生活的绿水青山。2015年7月,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武汉市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该规划初步研究划定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总面积为6391平方公里,约占武汉全域面积75%。
规划对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新建项目实行严格控制,不符合准入要求的实行“零审批、零进入”,并鼓励既有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逐步搬迁。
严格以底线思维谋划发展,过去5年,新城区始终将生态控制前置于建设。
今年7月,全长9.42公里的临空港金银湖环湖路改造升级工程全部完工,不仅方便了沿线数万居民出行,也提供了环湖骑行、散步观景的好去处,被网友誉为“江城最美环湖路”。
5年来,东西湖区实施环湖和主干道景观道路绿化工程,建成绿道75公里。实施金银湖、径河等湖泊河流截污工程,辖区28个湖泊水质逐步转好。
沉湖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后官湖湿地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分别达26.5%、43.1%。蔡甸成功创建全市首家省级生态区。
过去5年,蔡甸区对汉江、通顺河、后官湖、沉湖等水域水污染治理区域协作力度加大。110公里后官湖郊野绿道全线贯通。28个重点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主要湖泊河流水质保持稳定。
同期,68公里城乡绿道在江夏区建成,这里森林覆盖率达28.6%,城区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11.07平方米。已建成的33公里环山绿道和即将完成的80公里环汤逊湖绿道,将山景、湖景、林景与城市融为一体,形成“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画卷。
通过编制实施江夏区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18个湖泊“三线一路”和127个山体“两图一路”保护规划,江夏锁定全区自然资源保护红线。
武汉东部的新洲则注重绿色生态,让家园宜居宜业。新洲在全国区县率先建立生态环境考核体系,空气质量全市最优。通过实施“绿满新洲”行动计划,森林覆盖率比“十一五”末增加5.6个百分点,城乡面貌变化显著。
在武汉后花园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5A景区,乡村休闲游和赏花游成为新亮点,木兰天池杏花、清凉寨中华樱花、云雾山杜鹃花和锦里沟樱花入围武汉“新花城十景”。
良好生态,让黄陂全域旅游的格局与气场基本形成,“旅游+”蝶变效应助推精准扶贫。据统计,过去5年,黄陂区共接待游客5584.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4.7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