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审计署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共反映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扶贫资金管理和重大项目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的80个典型问题,涉及金额135.64亿元。
“从跟踪检查整改情况看,至2016年10月底,已完成64个问题的整改,整改金额130.79亿元,占比96.42%。”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其中包括统筹盘活财政资金122.51亿元,加快安排使用1.25亿元,追回套取、截留的扶贫资金444.72万元,加快项目建设推动5.32亿元资金发挥效益;停止和取消收费项目12项(涉及金额1.64亿元)并清退违规收费243.21万元,取消考核、备案、资格认定事项7项。
据了解,在这80个典型问题中有16个问题正在整改。“部分问题未整改完成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项目仍处于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整改落实需要多部门联动配合,正在抓紧统筹协调;一些政策文件修订需要履行征求意见等程序,正在办理中。”该负责人说。
从第三季度跟踪审计情况看,相关部门和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统筹财政资金,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国家重大政策落实。
一是积极推进降低企业成本,推进“放管服”改革。“贵州省、黑龙江省和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降低企业物流、质量检验、采矿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经营成本,取消在用机动车排放检测等准入限制。”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说。
二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去产能。截至2016年8月底,吉林省已完成2016年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108万吨的任务,比全国统一规定的完成时限提前了3个月。山西省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推进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2016年确定关闭退出的25座煤矿已全部停止了井下采掘。
三是积极推进弥补扶贫、医疗卫生等短板。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河北、湖北、山东、浙江、海南等6个部门和地区在卫生扶贫、金融扶贫、涉农资金管理、清理整合财政资金以及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弥补社会发展短板。
“三季度跟踪审计,发现有关地区和部门存在一些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主要涉及资金统筹、扶贫政策落实、‘放管服’等方面。”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介绍说,比如财政资金统筹盘活方面,2013年及以前年度27.22亿元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统筹使用或清理盘活,结转时间超过2年。
从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方面看,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3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中,存在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执行进度较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抽审10个省的部分地区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不到位,涉及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等资金1.47亿元;28个单位和11名个人通过伪造合同、虚假票据列支等方式骗取扶贫资金或牟利,涉及金额957.02万元。”该负责人说,另外还有32个扶贫移民安置工程等扶贫项目效益不佳,涉及资金6371.87万元。
审计显示,4个省的11个单位在国家明令取消、停征、免征后仍违规继续征收或超标准征收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收费,共计1.41亿元;2家单位依托行政权力或履职便利,违规向企业收费926.56万元;3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未按规定清理规范,仍由企业负担中介服务费1.35亿元;2家单位依托达标评比活动,自设名目向企业违规收费307.66万元。
此外,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人员资格认定等4项资质、资格认定许可事项应取消未取消;3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后后续管理不到位或基层无力承接;个别地区行政审批前置条件清理规范不到位;个别地区电子政务平台利用率不高,影响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