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祝永亮  帽子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风采 » 正文

渔民王春吉:文物献给国家更有意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21  浏览次数:808
核心提示:人们说,潭门的渔民都长着一张海里的脸。见到58岁的王春吉时,我们才理解了这句话:虽然已多年没有出海,但脸上的皱纹依然深刻,
 人们说,潭门的渔民都长着一张海里的脸。

见到58岁的王春吉时,我们才理解了这句话:虽然已多年没有出海,但脸上的皱纹依然深刻,那是在广袤南海上被日光印下的、被风浪划过的脸庞。

潭门内港旁,国家南海博物馆正在建设中,潭门本地渔民向博物馆捐赠了832件文物,其中王春吉捐赠了97件,其中50多件为南宋文物。“这些宝贝留在家里对我们没有什么意义,放在博物馆对国家更有意义。”王春吉明白,这是让更多人了解潭门历史文化以及渔民世代深耕南海的好时机。

王春吉兄弟四个,他最小。像哥哥们一样,王春吉18岁就开始“做海”。上世纪70年代,王春吉开的还是没有动力的帆船,“十几吨的船在大海上就像一片小树叶”。他还记得,当初没有通讯设备,飘在海上的渔船无法和岸上联系,一出海就杳无音讯,家人只能日复一日地等待,祈祷他们平安归来。

后来,靠风力行驶的帆船逐渐变成30吨的机械动力渔船,但“做海”的辛苦依然难言。

让王春吉引以为傲的,是潭门人独特的捕捞方式——传统的礁盘作业。渔船开到礁盘外围,便放下小艇,渔民就带上自制的简易护目镜下潜到礁盘,捕获石斑、苏眉、龙虾等经济价值高的生猛海鲜。

这时,渔民才和沉睡在水底的文物产生了交集。

据王春吉推断,沉船大都因触礁或遭遇风浪而沉没,渔民们被夺去生命,船上的物品也葬身在海底。“有的渔民作业时捡到沉船的文物,觉得不吉利,就会丢在海里。”王春吉说,许多渔民并不是很懂得这些文物的价值。

渔民捡到的文物,大都是各个年代的瓷碗、瓷盘、瓷杯等,而发现这些瓷器时,它们大都一摞摞地躺在水底,数量又多又集中。“这说明这些瓷器是外贸交易用的,我们国家很早就与外国做生意做买卖,南海是必经之路。”王春吉总会仔细端详这些宝贝,和收藏爱好者研究瓷器的年代,现在也已能粗略分辨瓷器出自官窑还是民窑。王春吉告诉记者,官窑瓷器底部一般有落款,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而民窑瓷器大都做出口用,也是潭门渔民收藏得最多的。

“这些文物都是有力的证据,证明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南海作业、航行。”王春吉知道南海对于潭门渔民的意义,更知道潭门渔民犁波耕海的苦。

听说国家南海博物馆将设“南海渔民”展区,王春吉很是期待,“国家这么重视,我们渔民当然尽力支持,希望会有更多人能够通过这些物件了解这段历史和文化。”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