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水泥产业的去产能在新疆能闯出一条新路,总结一下,就是“三个没有”:一是没有关厂、炸窑;二是没有让职工出现队伍波动和失业;三是没有让财政增加负担。这主要是新疆行办和协会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先治标,稳住队伍。在这场解困脱困攻坚战中,水泥企业作了很大牺牲。新疆招工很难,为了稳定职工队伍,在错峰生产期间,从企业董事长到职工,都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发基本生活费,共度难关、同甘共苦。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水泥去产能成为这两年行业发展的攻坚战。面对这一任务,在其他地区还处于口头讨论或者观望状态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14年率先将这一工作付诸实际行动,错峰生产、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和行业自律,这套组合战术的出击,使新疆水泥去产能战役首战告捷,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了减亏50%的目标。新疆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和建材工业协会的这一实践和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新疆水泥去产能工作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经验和收获可与大家共享?下一步,新疆还将从哪些方面去具体贯彻落实国办发34号文精神?当前新疆建材工业的状况又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新疆建材将何去何从?带着业界关心的话题,在秋高气爽之际,记者采访了新疆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新疆建材工业协会会长吕志坚。
地处边缘,但思想观念不能边缘
记者: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也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也极具地方特色。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新疆建材工业的现状,以及近几年来在格局上所发生的变化。
吕志坚:新疆建材工业与全国的体量相比并不大,工业总产值在600亿元左右,但涉及60多个门类、100多个品种,包括水泥、水泥制品、玻璃、陶瓷、石材、非金属深加工等。2004年我开始在新疆建材行办工作时就提出,新疆虽然地处边缘,但新疆的思想观念不能边缘;新疆的建材体量不大,但新疆的工作要在全国创先争优。这一提法是我们对自己提出的高标准要求,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新疆建材行业追求的方向。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在做,而且我们统一了思想: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务求实效。这也是新疆建材工业这么多年以来能平稳发展的基础。
新疆建材工业从业人员大概15万人,各类建材的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新疆地区的需求。这些年,新疆建材工业的最大特点除了规模比“十一五”翻了一番,关键是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国内前十强建材企业中有四五家进驻新疆地区,中国建材集团、红狮、山水、尧柏、海螺等水泥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在新疆都有布局,中国建材集团的复合材料企业也已进入新疆,产品主要是风力发电叶片。
记者:新疆从产业发展上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外地企业进入新疆后,给本地企业带来了哪些变化?对本地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吕志坚:这些行业内各方面都比较先进、突出的大企业进入新疆是件好事,不仅给新疆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带来了变化,关键是给新疆的企业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精神、新的管理、新的技术。由于新疆地处边缘,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在外地企业进入之前没有比较,觉得自己还不错,但是当其他企业进入后,就明显感觉到了差距。新疆最大的水泥企业——天山水泥曾带队到红狮,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创新技能、清洁生产及降低能耗方法等。这次学习给新疆水泥企业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外地企业进入新疆之初,新疆企业对外地企业也是有所顾虑的,担心他们会瓜分新疆的市场份额。但现在看来,外地企业进入新疆利远远大于弊。进入新疆的外地企业所带来的新理念对当地企业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及市场分析能力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从这些方面看,外地企业进入新疆意义很大,对新疆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主动作为,率先实践错峰生产
记者: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也就是国发34号文,都明确提出压减过剩产能,推动我国建材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压减过剩产能中,业界共认错峰生产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据我们了解,新疆是国内水泥行业开展错峰生产最早,且取得成效最好的地区。请您谈谈新疆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的具体情况。
吕志坚:国办发34号文的出台,是国务院专门为建材行业出台的文件,对建材行业来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为建材人树立了信心,在去产能的严峻形势下,给建材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符合新疆当前形势。
在国办发34号文没有出台之前,新疆这方面的工作就已经开展了,而且很多中心内容都完全符合国办发34号文精神。按照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新疆在这五大任务中确定了3个重点:去产能、降成本和补短板。
新疆产能过剩不仅仅是水泥产业,钢铁、煤炭、电力及其他相关产业都出现了过剩情况,而且过剩的程度还比较高,水泥是产能过剩比较突出的产业。新疆水泥产业是全国最典型的产区,1.1亿吨的产能对应近4000万吨的需求,产能利用率在39%左右,形势非常严峻。“十二五”期间,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特别快,水泥最大单体生产线已达到了日产7000吨,当然也有以前建设的日产1000多吨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但新建的生产线都在日产3000吨以上。其产能过剩的特点和全国产能过剩的特点一样,都是先进产能的过剩。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反思:坐等是一个办法,熬着也是一个办法,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又是一种办法。我们选择了后者——主动作为、主动出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后,我们下发相关文件,主要措施就是错峰生产、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和行业自律。
水泥错峰生产是2014年提出的,当时主要是针对东北三省,但新疆率先进行了尝试。当时我们就是想着,既然有这个想法,那我们就做。
新疆水泥的错峰生产一般是整体停窑四五个月,从第一年的11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1日或4月1日,但即便这样产能还是大,达不到相应的利用率水平,于是我们在错峰生产的基础上,又推行了小错峰,也就是间歇性停窑,按照行业自律和市场需求,再次减压生产天数,每个月停产几天,比如30天再压掉10天。这样,错峰生产的时间加上间歇性停窑的时间,每年的停产时间就远远大于5个月,基本上达到了7~8个月。与此同时,按照相关政策和文件,新疆解危解困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有关各地经信、环保部门,对14个地州市水泥企业停窑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和落实,并通报了不规范行为企业。
在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这块,首先是政府先出台相关文件,然后主动利用协会的职能,带着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到各个地区的每家水泥企业测算水泥企业社会平均综合成本。
产能过剩必然带来竞相压价,最后肯定是成本和销售价格的倒挂,明明成本是240~250元/吨,市场上却非要卖150~160元/吨。明明知道卖这个价格会亏损,是损人不利己的事,不是双赢而是双亏的问题,但企业之间还是相互压价。这时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协会利用职能到每个地区的每家水泥企业测评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并把测算的水泥企业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向社会公布,引导企业不要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销售水泥,至少要保持这个价格。这种做法使新疆水泥企业低于成本价销售水泥的倾销行为逐步得到遏制。
价格法是两方面的,垄断违反价格法,低于成本销售也是违反价格法的,国际上叫倾销。垄断不对,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更不对,破坏了国家资源,损坏了企业利益,两者的度很难把握。所以我认为,销售价格只要不低于社会平均综合成本就可以。新疆地域广阔,煤炭、电力的价格在各个地区也不一样。以煤为例,新疆各地区的价格就不一样,南疆缺煤,煤的价格相对较高,煤在水泥中的成本构成就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原则就是各地区的价格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执行,一切都要符合实际,符合企业的正常发展规律,符合价值规律。反之,我们就什么都得不到,国家得不到财政、税收,企业也亏损,就业也浪费。
行业自律在新疆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2004年,新疆水泥产能过剩还没现在这么严重,但水泥企业间也有互相压价的情况,因此在当年就启动了水泥行业自律,效果非常好。当时启动行业自律,我们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行业自律的核心就是价格自律,价格自律又牵涉到垄断。但行业自律又不仅仅是价格自律,还存在一个认识问题,没有行业的利益,就没有企业的利益;没有大利益,就没有小利益。当时我们的原则就是只要对行业发展有利,我们就只干不说,或者多干少说。自2005年全疆推开自律开始,价格杠杆作用显现,到2011年,新疆水泥行业利润达到最高峰27亿元,当年产量是3172万吨。但是由于价格上涨,水泥有利可图,上马的企业就开始增加,大量外地企业进入新疆,当时也正好赶上新疆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特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形势比较好,上马企业比较多。
由于行业自律已有了多年的磨合,这一轮产能过剩到来后,处理起来就比较容易。前面已有较好的基础,企业也从中尝到了甜头,再次处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而且行办、协会与企业没有利益关系,工作比较中立,“行办+协会”这种办公模式有利于这种重要时期新疆建材工业的发展。
行业自律就是要把产需和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它主要有3个要素。首先是要停窑,停窑的次数和利用率挂钩。其次就是瓜分配额。比如某个区域需要1000万吨的水泥,那就按照这个区域企业产能大小来分配平衡这1000万吨,多了不许生产。第三就是把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
然后是依法依规操作。比如严禁上新线;两条线的企业,停掉一条;不上脱硝停产,验收合格以后再恢复生产;凡是无证企业必须先停产 ,取得许可证后,方可恢复生产;能耗不达标的企业明年7月1日强制性停产……这些都是有明文规定的,操作性比较强。产能治理的五要素是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新疆在去年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经信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自治区水泥行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也就是新政办发134号文件里面就提出来了,国办发34号文件同样提出来了。企业生产线不上脱硝,对环境有影响,就停产;安装了脱硝设施,环保达标,满足文件要求了,再恢复生产。这里面企业钻不了空子。如果企业不想投入,就必须停产,这样就压缩了产能。有时候文件的出台需要多个部门的会签,真正出台时间会延后,这时就要敢于担当,行办与协会合署办公的模式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水泥产业来说,能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新疆能耗对标已坚持了5年时间,有很好的基础,但在管理方面与外地大企业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新疆水泥能耗以前只能达标40%、50%,现在能达到60%,按文件规定到明年7月1日就必须达到100%了。新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多年铺垫,企业慢慢适应了,这也为新疆企业下一步执行国家更为严厉的标准打好了基础。
摘要:新疆水泥去产能工作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经验和收获可与大家共享?下一步,新疆还将从哪些方面去具体贯彻落实国办发34号文精神?当前新疆建材工业的状况又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新疆建材将何去何从?带着业界关心的话题,在秋高气爽之际,记者采访了新疆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新疆建材工业协会会长吕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