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句容将把旅游业作为“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最佳聚焦点,坚持用“全域”理念来谋划推进,牢牢抓住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两大创建,按照“景城、特色镇、美丽乡村”三个层级来布局,把“山水林田湖”作为有机生命体来打造,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厚植全域旅游新优势。工作思路上坚持“四全”:全景化体验,把句容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来打造,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全业化融合,全面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健康等融合发展;全时化产品,精心策划节庆和大型赛事活动,合理设计“一日游”、“两日游”,打造有序衔接、常年不断的旅游产品;全民化共享,扶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旅游创业就业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真正让老区群众在旅游的深度体验中受益。
创新思维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全域旅游基础在乡村,核心在城市,连接点在特色镇,我们将通过三个层面来构建“城市有底蕴、小镇有情趣、乡村有风味”的全域大旅游格局。景城层面,把城市本身作为最大的旅游载体,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开发建设,顺应城市肌理、实施有机更新,在建筑、街景、道路、绿化、水系等方面,增加提炼旅游、文化元素和符号;大力构建城市休闲体系,完善城市的餐饮、娱乐、文化、购物体系,真正以旅游来激活城市,让城市充满文化的氛围、创意的空间和休闲的气质。特色镇层面,结合整体规划,重点建设科创小镇、农旅小镇、康养小镇、鲜果小镇等特色镇,全力打造人文风情新亮点、旅游休闲新去处,未来五年力争培育6个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美丽乡村层面,结合各村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坚持差别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未来五年力争培育形成2个省级乡村旅游集聚区、50个星级乡村旅游区。
整合集成资源,打造具有“远程号召力”的旅游新产品。句容旅游资源丰富,除了佛道相望的宝华、茅山两座名山外,还拥有红色文化资源、高效农业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可以通过优化整合,打造“一轮明月、满天繁星”的多样化、全季节旅游产品体系。一方面,打造“南道北佛”拳头产品,抓好以中华健康园为核心的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精心打造一批进修佛理、修禅养性场所。另一方面,打造市场细分产品,做好“旅游+乡村”文章,着力发展乡村酒店、民宿客栈、民俗文化展示等乡村休闲业;做好“旅游+农业”文章,着力发展融生产、观光、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沿东部干线打造农旅融合的产业经济带;做好“旅游+健康”文章,建设南京都市圈健康养老首选地、全国一流康体养生示范区。在抓好旅游产品建设的同时,打造一批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经济综合体。
强化基础建设,塑造“处处皆景可游”的旅游新环境。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集中开展针对旅游主干道沿线、重点旅游镇、特色旅游村的城乡环境整治,推进绿化、彩化、美化和景观小品建设,用旅游元素、艺术化手法改造农田、村舍等乡村资源,推动乡村面貌重构、乡村气质重塑,力求从城市到乡村处处见景、处处可游。强化景区、特色镇交通干线、绿道系统和城乡公交网络建设,提高旅游的通达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以旅游路径的“串联”实现全域的“快进慢游”。结合赤山湖片区防洪蓄洪滞洪规划,打造富有特色的水文化、水景观、水生态。大力弘扬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善旅游数字化、旅游标准化、旅游诚信经营、旅游执法监督和旅游安全保障等五大体系,不断提升旅游软环境。
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双向发力”的旅游新机制。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必须要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向转型,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结合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两大创建,政府集中精力抓好规划编制、基础设施、环境塑造、行业监管、宣传推介等工作,不搞大包大揽,其余事情交给市场,鼓励社会资本以PPP模式等方式参与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