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边境第一村”——萨尔乌楞村
8月1日,记者走进萨尔乌楞村,村庄中的两条大道两边是两排设计相同的红顶水泥砖房。马合沙提·斯拉木的家就是这些红顶房中的一座。马合沙提,50岁,红脸蛋、身板高大,一年四季,他都身穿迷彩服、头戴迷彩帽。一脸朴实的笑容是马合沙提的标志,说起话来有些腼腆。夏天,马合沙提骑摩托车巡边,到了冬天,就改为骑马巡边,因积雪致路面太滑,摩托车无法行驶,“悠闲”了一夏的骏马,是该“出征”的时候了。25年来,马合沙提每天早中晚都要去巡逻。
“从村里出来,穿过一片草场,在高高低低的路上往前走,从一个大坡走上去,就可以看边境村的全貌了。”一路上,马合沙提不时地提醒记者,注意脚下的坑洼处。可以看出,他对边境线上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很快,我们就来边境线了。
透过铁丝网,记者看到一条弯曲的小河,这就是界河。界河两边是浓密的次生林和杂草,再往前看,对面的一个小山坡上就是哈萨克斯坦边防连的哨所。
“我负责巡视的是68、69、70、71这4块界碑之间共15公里的边防线,以前没有全部修铁丝网前,我主要负责防止这一带人畜越境,自从1997年我国在边境线上全线修了2米多高的铁丝网后,我主要负责维护界碑和铁丝网。”马合沙提说。
子承父业 守边25年不间断
在马合沙提家里,记者看到一幅照片:一个身穿黄军装、胳膊上套着红袖标的人骑在马上,旁边是一间土坯砌的小平房,房子门边的牌子上写着“沙尔梁民兵执勤点”。马合沙提说,这是他的父亲斯拉木在上世纪70年代照的一张相片。
接过父亲手中的马鞭,马合沙提就把守护边境线当成了自己的神圣职责。他每天都要到父亲守护过的边境线上巡视一遍,看见铁丝网断了,他就用钳子接一下;界碑上的“中国”等红字褪色了,他就拿油漆重新描一描。每次巡边回来,他都要向父亲的马鞭子汇报一天的巡边情况。“这样做是为了让父亲放心,自己也安心。”马合沙提说。
必将世世代代守边关
自从2012年8月国家在边境线的铁丝网上安了监控器和警报器后,马合沙提不用再驱赶越境的牲畜,没有以前累了。25年来,马合沙提在15公里的边境线上每天来回巡逻,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马合沙提如此坚韧和坚守?记者看到,萨尔乌楞村墙上的一条标语,是对马合沙提行动的最好诠释:“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
做护边员收入很低,边防派出所每月发放500元的补助,但比起村里搞畜牧业及各种副业致富的人,马合沙提的收入还是很低,但他不仅没有怨言,反而满是感恩之情。他说:“政府和林业部门给我的补贴,已经涨到了每月1000多元!”更让他满足的是,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边境村的扶持力度,仅2009年到2012年,国家整合富民安居工程项目和牧民定居等项目,对萨尔乌楞村进行统一规划,为56户村民盖起了红顶砖房,还有2亩地的院子,配套棚圈、围墙、栅栏。总造价12万元的房子,村民自己才付1万多元。“国家对我们这么好,政策这么好,我们更应该回报国家!”马合沙提说。
马合沙提的大儿子正上高中,小儿子才上小学。他希望两个儿子将来都当兵,成为真正的戍边卫士。如果儿子复员回家了,就让儿子接他的班,世世代代守护家乡,守卫祖国的边关。
在采访中,马合沙提一直在说:“自己的家园,应该自己来守。守边,是我们每个边境人的责任。我只是护边员中的普通一员。”
在祖国的辽阔的边境线上,像马合沙提这样的“守边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和边防官兵一起,组成了一道铜墙铁壁,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10/13/content_10600153.htm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10/13/content_10600153.htm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梓枫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