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新疆都会有新鲜感和期待
“那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维吾尔族孩子的眼珠是透明的,老汉、老婆婆的形象也非常入画。”说起1979年8月份第一次带学生来新疆采风时的场景,冯远记忆真切,讲述起来就像放映的电影画面一样。“每次来新疆,都会有新鲜感和期待,每次画新疆,随着时间的转移自己的感情也不一样了。”
“大街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小轿车,匆忙行走的乌鲁木齐市民,……这些都让我明显感受到了这里生活节奏的增强,人的精神面貌的自信。”冯远说,近年来,新疆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穿着、精神面貌改善了,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中必将有一个相当大的变化。但这中间没有改变的是那种善良的、质朴的、对美好生活保持着执着追求,作为理想愿望的一种心性仍然是鲜明的。“我能感受到,奔放热烈背景下的一种民族风情的特色,以及他们溢于言表的这种情态表达。”
冯远说,当年带着学生来到新疆,更多的是被新疆的异域风情所吸引,再后来,不管是带着艺术家团队,还是带着公务活动,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表情、一次握手、一次寒暄中的一种心灵感应,各兄弟民族互相间的一个眼神,互相间的一种默契。他说,作为一名艺术家,一个社会大家庭的成员,相互之间以文化的形式创造一些精神上的愉悦,是艺术创作中最为丰富最需要表达的机会。
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内涵、形式和观赏俱佳
新疆浓烈的色彩,新疆人热情奔放的性格,能歌善舞且各不相同的鲜明形象特征,都是艺术家激情创作的艺术载体。笔者了解到,在2011年前后,冯远根据早年的一些速写和多次来疆拍下的一些照片整理创作出《新疆风情写生》组画,一共八张,多种情景组合的画作和速写黑白的表现方式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件作品,独幅的画,都不足以表达新疆丰富多彩的人文形态。”做铁锅、铜壶的匠人,一起嬉笑的姑娘们,大步流星在街上走的学生,在冯远的眼里,劳动者在变化中的形象是最明亮的,有活力、有韵律,这些丰富多彩的形象都组成了一个变化发展着的新疆面貌。
但所有的艺术都是遗憾的。冯远说,艺术再如何高妙它只能停留在瞬间,“我常常在面对白纸的时候,看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为自己的技术手段跟不上而深深自责。作品不光是予人耳目的外在形式,而是要传达出人性的善良,基本的生活情态和人与人之间美好自然的关系。艺术作品要是不能打动人心,给人以愉悦感,仅仅是技巧的炫耀或者熟练的话,那仅仅是一种形式。”
冯远认为,艺术家要放下身段,以一种平等、平视、平和的眼光,来跟艺术家表达的对象交流,更应该注重人与人之间,与艺术对象之间的交流。“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内涵、形式和观赏俱佳的。”
以文化人 实现新疆人的现代化
“文化关乎人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不断的完善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不断获得丰富,人的生命不断获得意义,人所占有的物质条件不断提升,最终获得精神和自我的解放。”冯远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首先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同样需要人的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和创新理念的现代化,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教化的过程。文化艺术从教化人心、陶冶人的性情,提升文化素养面上来说,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将直接决定着一个社会人在现代社会经济中间的智力贡献、财力贡献和个人能动性的发挥。”
在冯远看来,新疆要建成丝绸之路桥头堡的重要支点,关键还是推进改善发展人自身。他说,在当下新疆,发展新疆、提升新疆与提高新疆广大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直接关联。“因为所有的发展繁荣的举措最终是为人所服务的,是为了完善人、丰富人、提升人。人的提升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文化的过程贯穿了整个经济建设的过程。”
文化的根本是改变人,以文化人。冯远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新疆取得更大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和产业化的发展一定是需要有现代化的高人文素质的现代新疆人来推动。
冯远说,“尽管一次书画展览的举办不可能带来文化质量上的改变,但是一次一次的交流,对宣传新疆的文化,学习吸收其他地方的文化,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样一种累积会在相当一定程度上丰富改善新疆人对文化的认识,自身文化的提升最后带动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和文明建设的提升。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10/15/content_10608937.htm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10/15/content_10608937.htm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艾力网路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