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祝永亮  帽子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艺术 » 正文

读《大业沧桑》有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曾石萍  浏览次数:6324
核心提示:这本著作在叙述人物命运的同时,衬以社会大背景、大人群,展现石河子这座边疆城市的创建、发展和基本成型的全过程,首次态度鲜明地真实还原了石河子创业史。我们是和石河子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起来的一拨人。石河子文革前从无到有发展成型的17年,也正是我们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的17年。石河子的每一个变化都被我们直接或间接地感觉到了,我们就是这座城市的见证人。但对建设这座城市的先驱和父辈却知之表浅模糊。文革使这座城市遭受灾难,我们也深受其害,但身临其境却茫然不知其真相,不明就里。读了这本书才真正明白了这座城市的
      这是我接触的兵团史志书和回忆录中最感亲切的一部,得书后立即通读,一气呵成写了以下感触:

一、这本著作在叙述人物命运的同时,衬以社会大背景、大人群,展现石河子这座边疆城市的创建、发展和基本成型的全过程,首次态度鲜明地真实还原了石河子创业史。我们是和石河子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起来的一拨人。石河子文革前从无到有发展成型的17年,也正是我们从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的17年。石河子的每一个变化都被我们直接或间接地感觉到了,我们就是这座城市的见证人。但对建设这座城市的先驱和父辈却知之表浅模糊。文革使这座城市遭受灾难,我们也深受其害,但身临其境却茫然不知其真相,不明就里。读了这本书才真正明白了这座城市的渊源和内涵,以及“文革”事件的缘由和内幕。

二、在兵团十多个师的师部中,石河子离新疆省城并不是最近的,自然条件也不是最优越的,为什么她会成为发展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文化氛围最浓、科学模式最好、在全国闻名遐迩的现代城镇开发建设的典范呢?我一直想不明白的这个问题,在这本书中也找到了答案。原来石河子是由一支以国民党起义部队为主体、渗入244名共产党政工干部的军队创业开发的。这支近万人的部队,师、团、营、连四级起义军官大多受过军事和文化技能的良好教育,程度比较高,不少是初中毕业,不少军官除了进过黄埔军校(石河子有数百名黄埔军校同学)外,还接受过其他专业知识的教育和训练(这也算是蒋介石国民政府遗留给边疆的一笔宝贵财产吧),这样一群高素质的人在那个大老粗抓经济,子弟兵搞建设的年代当然是鹤立鸡群了。经他们的手建设起来的城市自然会不同凡响了。我们这一拨后代也得益于他们的优势和熏陶,尽管在边陲小城长大,却既能吃苦经得起挫折,又颇有眼界和文化“洋范”,并非那种不曾开化、不见世面的“土包子”,我们这代“石河子娃娃”无论走到哪里,多能成为骨干和佼佼者。

三、王震、张仲瀚、鱼正东等的确是勇于担当、正义豁达、富有人情味的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的担当,他们的实事求是,他们的不盲目从上,才使石河子在以反右为代表的各种政治运动中能把伤害减少到最小,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不但没有伤着元气,反而有所发展。罗汝正等起义军官正是因为有这些共产党人的政治庇护,才能在屯垦戍边中发挥潜能,取得辉煌成果。像艾青那样比较“刺头”的大右派在北大荒混不下去了,转到石河子却受到尊重优待,过上滋润舒服的日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在石河子的建设中,不断加入了新成分,包括20世纪50年代参军进疆的、50~60年代支边进疆的、各大城市支边青年、自动支边人员、分配来的干部、专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等,都为石河子的建设出过力,流过血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唯独20世纪60年代初来的转业军人不但没干好事,反而尽搞破坏,书中尽管笔墨不多,但说的非常到位,说他们不幸沦为丁裴诋毁兵团成果的社会力量,不仅对石河子的建设和兵团老军以致军垦后代造成了危害,对他们的个人历史也是一个悲剧。

五、本书为读者提出了深刻的历史、社会和人文思考。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医疗卫生分院退休高级讲师  曾石萍
 
2014年6月30日于石河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