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工具  进口食品  鱼小文  新疆商业网  武功  新疆  祝永亮  帽子  136  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风采 » 正文

坚守秦腔32年---曹雪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24  来源:新疆天山网  作者:马少宾  浏览次数:152
核心提示:他们曾经柔软细长的双手已长满了老茧,他们曾经清亮圆润的嗓子已吼不出西北汉子的雄浑和高亢—— 拿起锄头是农民,穿上戏服是演员,32年来,他们活跃在边疆多民族聚居区的大舞台上,他们的“吼声”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秦腔的种子种在了各族百姓的心中……
   “头抬起来,胸挺直……”48岁的曹雪艳看到10岁的阿里米娜动作不规范,走过去给她纠正。

 6月19日下午,放学的铃声已经响过了,在新疆博乐市小营盘镇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曹雪艳和往常一样,又开始给33名小学生上秦腔课。

 曹雪艳不是学校老师,她是一名的姐,同时又是小营盘镇农民秦剧团的一名演员,但她义务承担了给学校秦腔特长班的孩子们传授秦腔技艺的任务。

 在曹雪艳看来,没有什么比这项工作更有意义。为此,她撂下工作,跑十多公里,从博乐市到小营盘镇,给孩子们上45分钟的课。

 曹雪艳喜欢长得清秀、聪明好学的阿里米娜,她认为这孩子是个学秦腔的好苗子。2014年3月,从近百个报名学秦腔的孩子中,她第一眼就相中了阿里米娜。

 从繁华到没落

 就连小营盘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元治也没有想到,十几个特长班中,报名学秦腔的孩子最多,差不多有100人。

 设秦腔班,张元治心里没有底,身为秦腔迷,他想用小营盘镇有秦剧团的优势,办一个真正有特色的特长班。

 当他找到小营盘镇秦剧团时,团长高奋祥二话没说就应承下来。传承秦腔,这是高奋祥的夙愿。

 为了心中那一曲秦音,高奋祥、曹雪艳……小营盘镇秦剧团的“泥腿子们”已经坚守了32年。

 53岁的高奋祥,一双长满了老茧的粗糙的手,即便是用手按压,也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舒展了。

 因为喜欢,1983年从部队复员后,他加入了当时刚成立一年的小营盘镇秦剧团,开始学唱秦腔。那时的秦剧团每个人不仅有工资,而且排练有专业场地、外出演出有专车,还包吃住。

 如今已78岁的原团长司瑞华回忆,当时的秦剧团阵容齐整,有40多名演员,其中不少是从内地戏校招来的专业演员,不仅在当地演出,还到昌吉州奇台县、吉木萨尔县、伊犁州各县市巡回演出,“北疆片区都演遍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霍城县芦草沟镇演出,演完了就有人上来给演员‘挂红’。”司瑞华说,当时看一场演出1元钱,但每次剧场都坐得满满的。

 到了1987年,在经历了几年的等待后,编制问题没能解决,不少人离开了。

 眼看着红火的秦剧团就要散伙了,当地政府给剩下的20多人划了一片荒地,让大家以农养艺,边种地边唱秦腔。

 打土块的秦剧团

 一帮“文化人”成了“泥腿子”。

 “感觉被抛弃了,连死的心都有。”50岁的秦剧团演员杨国霞回忆说:“没法见人了。”

  最让杨国霞痛苦的是,一旦拿起锄头开荒,就意味着让她引以为傲的修长的手将长满老茧,将变得粗糙、僵硬,将不再舒展,很多表演动作再也无法做到位;一旦成为农民,就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专业演员,不能保证吊嗓子、练功的时间,不能把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秦腔艺术表演上。

 大家来到戈壁滩上,搭建了几间四处漏风的土房,算是有了家,落了脚。

 没有电、没有水、没有路,种的荒地没有收成,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还一天到晚“不务正业”到处唱戏,在农村,曾经风光无限的小营盘镇秦剧团成了名副其实的“盲流团”。

 土地贫瘠,生活困难,但大家有的是力气。那年头,一个土块1分钱,夫妻俩搭档,一天打800个土块不成问题。很快,秦剧团在当地打土块打出了名气,也落了个“土块团”的美名。

 高奋祥回忆,即便是从1987年到1990年那段最艰难的时期,小营盘镇秦剧团除了利用农闲坚持为当地镇上、村上的百姓唱戏,还参加舞龙、社火、耍狮子等各种活动。经常是一帮人扛着龙、狮子等道具和家当,步行五六公里到镇上去表演,演完了饿着肚子走回来。

 “秦剧团这些人又犯神经病了!”路上,有村民看到秦剧团的人又扛着龙去演出,没少奚落。

 直到后来,大家开始种蔬菜后,生活水平才有所好转。

 吼成“香饽饽”

 2003年春天,高奋祥又开始组织大家唱戏。“没有秦剧团,大家谁也不认识谁,这些年,我们光顾了讨生活,把我们的老本行扔下了,我们不能忘了本,今后要让秦剧团像个样子。”高奋祥还没说完,所有人都热烈地鼓掌。

 这一年,已经出嫁离开秦剧团12年的曹雪艳又回来了,这时的她已是博乐市一名的姐。“我从小学唱秦腔,这么多年了,我已经离不开它了,更离不开秦剧团。”从那以后,曹雪艳把跑出租当成了副业,唱戏成了主业,只要有演出或排练,她都开车来参加。

 那年春天农忙前,他们到附近的村子演出,演了十几场。看演出听戏的观众越来越多,有人从上百公里外的精河县赶来了,更有秦腔爱好者加入了秦剧团当了编外演员,成为《铡美案》、《金沙滩》等舞台戏演出的重要保障。

 小营盘镇文化站文化干事,44岁的巴依尔是个十足的秦腔迷,7年前在欣赏了一场秦腔表演后,他就“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秦腔,如今是小营盘镇秦剧团不可或缺的编外演员。

 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的一个村子,听说小营盘镇秦剧团又“复出”了,专门来邀请其去演出。二月初二起,高奋祥和他的团队连续演了4天8场戏,他们住在村民家里,演出结束了村里为秦剧团宰羊款待。如今,他们已经为这个村子连续免费演出了10年。

  演出免费,农牧民都喜欢看……这让小营盘镇秦剧团成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各地竞相邀请的“香饽饽”。

 “拿起锄头是农民,穿上戏服是演员。”小营盘镇党委副书记祁新舒说,正是凭着小营盘镇秦剧团的演员们在基层32年来的免费演出,才奠定了秦腔艺术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各族群众欢迎。在祁新舒看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艺术,通过高奋祥、曹雪艳等人这些年来的坚守,扎根于泥土,滋润了当地农牧民,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营盘镇秦剧团的“富亲戚”——乌鲁木齐市秦剧团,一直忧心秦腔发展前景的团长王永立了解了这里的情况后,看到了秦腔振兴的希望。

 小营盘镇秦剧团的演员们32年来凭着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在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各族农牧民心中种下秦腔的种子,这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牛远峰感到欣喜。

 “小营盘镇秦腔剧团的演员是文化的主人,让文化的根扎进泥土,滋润了更多的农牧民。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鼓励自力更生,自办文化活动,这样的文化才更富有生命活力。”牛远峰说,这对自治区开展“文化惠民”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参考样本。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06/20/content_9872786_all.htm#content_1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梓枫网络采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顾问 | 会员服务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新ICP备15003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