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奉献中完善自己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她,让生命在为大漠染绿的途中如夏花般绚烂;她,用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完美地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她,就是新疆且末县被誉为“钢铁姑娘”的治沙人——帕提古丽•亚森。
治沙人人有责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面积达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县行政面积的38.4%,绿洲四面环沙,犹如“沙漠孤岛”,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新疆乃至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且末县治沙站河东岸的流动沙漠与县城仅一河之隔,距县城中心只有2公里。由于流沙的堵塞,车尔臣河在历史上曾三次被迫改道,使闻名西域的且末古城两度被风沙吞噬。为保护美好家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勤劳、勇敢的且末县各族人民就坚持不懈地与风沙作斗争,在1998年成立了全疆第一个县防风治沙工作站,启动河东防沙治沙工程。且末县委、县政府、着眼于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立县”确立为基本县策之一,大规模开展防沙治沙工程。通过十余年的努力,且末已在沙漠里建起一条长约20公里、总面积达6万亩的“绿色生态长廊”。自2004年以来,且末这座沙漠中的边城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20多项荣誉称号。
2005年,中专毕业后的帕提古丽•亚森,赶上了且末县事业单位首次公开招考,在报考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防风治沙工作站。对她来说,治沙是她的心愿,也是父亲的心愿。帕提古丽•亚森的父亲是位历史老师,曾多次跟她讲,且末过去因为风沙的危害,曾2次被迫搬迁,治沙是很有意义的事,是为子孙后代做好事。23岁那年,帕提古丽•亚森在父亲的鼓励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防风治沙站,成为且末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可父亲却在她工作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紧接着母亲也在父亲走后不到一个月就过世了。接连的打击,让她悲伤不已。父亲离开时,拉着她的手,让她一定要将防风治沙的事业继续下去,保卫好家园。从那时起,帕提古丽•亚森就下定决心,这一辈子要与风沙做斗争……
真情铺就漫漫治沙路
春季是且末县大风频发的季节,也是强沙尘暴多发时节,大风一起沙漠里昏暗一片,几十米之外看不清人影,人在强风的裹挟下站都站不稳,空气里呛人的尘土让人呼吸困难,沙粒吹打在脸上也犹如针扎……晚上回家洗脸,脸上也火辣辣的疼。因为治沙,帕提古丽•亚森嫁给了同是治沙工人的苏来曼•伊萨克,夫妇俩整天结伴在沙漠里工作。夏天,沙漠里的温度有时高达60℃,帕提古丽•亚森和丈夫依然在沙漠里忙着整理毛管,给幼苗培土加固……为节约用水,他们经常顶着酷暑,一手拿着铁锨,一手提着种籽在每个滴头处补种沙拐枣;为确保苗木的成活率,有时要步行到2公里外的芦苇丛中,背回芦苇给苗木设置沙障……一天下来,他们要在沙漠上徒步三四十公里,有时遇到大风天气,新栽种的树苗会被连根拔起,那时的他们又心疼又无奈,不得不重新开始补种。这样来回不知要折腾多少次,沙漠中终于出现了点点新绿……这星星点点的绿色似一剂强心剂,让帕提古丽•亚森看到了希望,也更坚定了她治沙造林的信心和决心。每年管护区苗木验收时,她管护的苗木成活率都在90%以上,她成为了防沙治沙的排头兵。
因为工作出色,2012年5月,在自治州总工会召开的开发建设巴州“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表彰会上,帕提古丽•亚森不仅荣获了“开发建设巴州奖章”的荣誉称号;还荣获了自治州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巴州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这一项项殊荣对她来说,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激励。看着眼前一株株傲然屹立于大漠中的红柳、沙拐枣生长的那么顽强,帕提古丽•亚森的心湿润了。在治沙站工作的9年里,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爱都洒在了那里,那里的每一株幼苗都像她的孩子,她热爱沙漠,胜过爱自己的家。
一颗红心献给党
帕提古丽•亚森的孩子刚刚出生五个月,就开始了被抱来抱去的生活。每天天不亮,她就和丈夫起床做饭,把熟睡中的孩子送到婆婆家,然后再骑着摩托车到沙漠里上班。
在且末,每年的1至5月,是治沙工作最繁忙也最关键的时期。有时她们在沙漠里一忙就是一整天,饿了吃一口随身带来的干馕,渴了喝一口滴灌带流出的凉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上的辛苦和劳累她都能克服,最让她感觉愧疚和难过的是,年幼的孩子常常因为她工作的忙碌而被疏忽和遗忘。
孩子3岁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帕提古丽•亚森和孩子约好下午放学第一个来接他。当时治沙站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加之当天铺设滴管的地段地形复杂,虽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但大家还是紧张的忙碌着,等完成任务时,天已经黑透了。这时的她才想起,孩子还在幼儿园没接呢。她和丈夫慌忙赶到幼儿园,幼儿园的大门早已关闭,值班人员告诉她,孩子的班主任现在还在办公室等她呢。夫妇二人找到老师时,好心的老师正在一边给她孩子喂吃的,一边讲故事给他听。儿子一见到帕提古丽•亚森,立刻就扑了上来,紧紧抱着她的脖子边哭边说“妈妈,你不要我了吗?你为什么不来接我,你不要丢下我……”,听着儿子委屈伤心的哭声,看着儿子泪流满面的小脸,帕提古丽•亚森的眼泪也忍不住夺眶而出……抱着儿子,她一遍遍的责备自己,一遍遍的问自己,我配做一个母亲吗?回家的路上帕提古丽•亚森爱人跟她说,你还是换个工作岗位吧,我们俩个人不能为了治沙,不管家也不管孩子。那天晚上孩子睡觉时一直紧紧搂着她,看到孩子睡梦中委屈的小脸和眼角溢出的泪痕,帕提古丽•亚森心中有一丝的动摇。那一夜她辗转反侧、百感交集,想着父亲的嘱托,她久久无法入睡。第二天,天还未亮,她又早早爬了起来,将儿子送到了幼儿园。她永远也不会忘记曾对父亲许下的承诺,那就是:在治沙这条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会勇敢的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冰心老人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她现成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困难仍以奋斗的英姿与之抗衡,那么,这样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2009年的那年夏天,单位上组织团体体检,那次体检帕提古丽•亚森刻骨铭心,终身难忘。那天体检,医生告知她患有脑瘤!初听到脑瘤这两个字,她的眼前一片漆黑,仿佛天塌下来了似的,她怔在医院的走廊里双腿发软。她不敢相信医生的检查结果,心想一定是医生搞错了。为进一步确诊,第二天她便在丈夫的陪护下去了乌鲁木齐的肿瘤医院进行确诊。让她没想到的是,最后的检查结果依然那么残酷,那么让她无法承受!手里捏着那张薄薄的检查单,帕提古丽•亚森忍不住嚎啕大哭。她在心里无声地问自己,我才27岁,我还这么年轻,难道就要这样离开人世吗?难道就要这样失去光明吗?如果自己的病无法医治,留下幼小的孩子该怎么办?父母都已经去世了,自己不能再留下年幼的儿子离开这个世界。想到这些,帕提古丽•亚森忍住内心的悲伤对自己说,不行,我还不能死,不能就这样走了,我要亲手把儿子抚养长大成人,要亲眼看到自己精心栽培的苗木绿色成林……从乌鲁木齐回来后,帕提古丽•亚森又走进自己热爱的沙漠,摸摸亲手栽种的小树,再浇浇水,培培土……站在沙漠顶峰看着一望无际的滚滚黄沙和茁壮成长的苗木,她把自己的病又抛到了脑后,开始和往常一样植树造林……
站里的领导知道她的病情后,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准备将她调到县妇联,在办公室工作。但是她总是放不下自己管护的那片林带,忙完办公室的工作又回到沙漠里,看看自己栽种的那片林带,给它们浇水、培土……
曾经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帕提古丽•亚森曾动过换个轻松点的单位工作的念头,可当调整工作岗位的表格真的摆在她面前时,她又不忍离开了……对她来讲,这片沙漠就是她的家,是她生命中为之奋斗并热爱的地方。她对身边的亲戚和朋友说,“是沙漠让我拥有了这份工作,是沙漠励练了我的坚强意志,也是沙漠给予了我与命运抗争的希望!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酷暑,沙漠中的每一片绿洲,每一颗幼苗,还有支持我、爱护的我的那些同事、朋友们,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唤我!”
帕提古丽•亚森说:“虽然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也不知道还能在沙漠里种多少棵树?如果我还能活10年,我想看到我种的树在沙漠里成为一片绿洲;如果我只能活一年,我也想在沙漠里种出一片绿色的林带,让荒凉的沙漠变成绿色的家园;如果我只能活一天,我就会为100颗苗木根部培土加;如果我只能活一个小时,我就会栽种上一棵树……”
面对未来,帕提古丽•亚森说:“我作为一名党员,在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上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在当下,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等五种精神为荣,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这样我们才能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快的走向繁荣富强。”
看着眼前沙漠里不断延伸的绿色林带,帕提古丽•亚森说,在治沙这条道路上她会一直走下去,因为她所营造的这片绿洲,可以让爱她、关心她、支持她的全县各族群众享受;在治沙这条道路上她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所我营造的这片绿洲,可以阻挡风沙的入侵,可以让我所热爱的这片美丽家园不再被风沙吞噬;在治沙这条道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所我营造的这片绿洲,可以让我热爱的且末各族人民生活的更为幸福,更为快乐!等到有一天,我的儿子长大了,当他看到沙漠里这一片片透着生命气息的绿洲时,会为我今天的坚持和付出感到自豪和骄傲!”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04/25/content_9596171_all.htm#content_1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梓枫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