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传统蒙古男女服饰、婴幼儿用品、蒙古传统饰品……苏布生都在制作,还在2013年8月甘肃肃北举办的中国蒙古族服饰大赛中荣获了最佳设计一等奖。
耳濡目染学制作
1941年5月10日,苏布生出生于那仁和布克牧场一普通牧民家庭,兄弟姐妹9个,苏布生在家中排行老8,父母虽是牧民,却有着手艺,那就是制作蒙古手工艺品。
苏布生2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在她的记忆里,父亲每天有干不完的活,不是种地,就是帮人代牧,每天都是很晚回家。有时候半夜起来,苏布生总会看到父亲在煤油灯灯下制作手工艺品添补家用,从小她是在大8岁姐姐的背上长大。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很早就把手艺传授给哥哥姐姐,每当哥哥姐姐制作手工艺品时,苏布生都会在一旁观看,耳濡目染,搓麻绳、绣毡子苏布生都会,有时亲戚结婚,家里赶制毛毯,苏布生也会拿起绣花针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制作。
“那时候家里没有钱,买不起粮食,我们经常把制作好的手工艺品拿出来和别人换面粉。”苏布生说。
苏布生回忆说,制作的马鞍子、马鞭、蒙古服饰那些简单的手工艺品都可以换取生活用品,那时候一套蒙古包可以换回4只羊。
生活所迫 靠手艺吃饭
1960年,苏布生成家后和丈夫生育8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里面经济条件不好,又是托儿带女,苏布生年轻时吃了很多苦,9个儿女吃穿全靠一双手,家里伙食不好,孩子们经常吃不饱。
40岁那年,苏布生的丈夫去世,生活的重担压的苏布生喘不过气,白天到处找活干,谁家有缝缝补补苏布生都会跑去帮忙,晚上还得赶制手工艺品。
苏布生说,9个孩子小时候所穿的鞋子、衣服从来没有花钱买过,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1995年,苏布生将制作的手工艺品往外销售,20元、40元不等,还有人专门前来订购,这让苏布生有了盼头,手工艺品制作起来更有动力。
1988年,二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的土坯房因常年失修,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进来,这可愁坏了苏布生。
在困难面前,苏布生没有放弃,每天加班加点的赶制蒙古长袍、毛毡子……有时候搓麻绳,手都搓出血仍然坚持着。
苏布生的手艺很快被大家认可,大家都喜欢前来买她制作的手工艺品,有一天,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看上苏布生制作的马鞍子,当场付给苏布生1000元,让苏布生大量制作,苏布生备受鼓舞,以后的生活有了盼头。
苦尽甘来 不服老的苏布生
如今,苏布生已经70多岁,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本该是在家里享清福的,可苏布生不服老,每天仍会制作几个小时的手工艺品。
“我现在眼不花、耳不聋,穿针引线都可以,缝制毛毡速度也不比那些年轻差。”苏布生笑着说。
儿女们经常劝苏布生该“退休”了,好好安度晚年,可闲置下来的苏布生,不是说这不舒服,就是那不舒服的,一天到晚魂不守舍。
苏布生认为,只要自己还能动弹,就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
3月25日,记者来到苏布生家,来到一间50平方米房间,墙上挂满了各种款式的民族服饰,墙角整齐地摆放着制作好的毛毡、枕头、床单、马靴。
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苏布生曾在和布克赛尔县首届江格尔文化旅游节暨第九届那达慕大会手工艺品展览中获得三等奖,在第十三届阿肯阿依特斯文化旅游节中手工艺展示评选(文物类)中荣获一等奖,在庆“三八”手工艺品展中荣获壁毯、毡子类三等奖。
2013年7月,苏布生荣获首届“江格尔杯”传统蒙古服饰设计制作大赛优秀奖;2013年8月,在甘肃肃北中国蒙古族服饰大赛中获得最佳设计一等奖。
媳妇们眼中的好婆婆
人们常说,世上最难相处的就是婆媳关系,但在苏布生看来却不然,她有8个儿媳妇,和每个媳妇之间相处的都很好。
苏布生现如今和小儿子一家生活,多年来,苏布生没有和媳妇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斗过一次嘴,她们之间一直都是相敬如宾,和睦相处。
“在我眼里,婆婆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识大体、顾大局,我们之间与其说是婆媳关系,不如说是母女关系。”小儿媳玛勒占说。
“媳妇迈进门,就是一家人,如今她们都是我的女儿。”苏布生总是向人这样介绍说。
这么多年来,媳妇们相继进门,苏布生把蒙古服饰制作的手艺传授给媳妇们。
玛勒占指着墙角边的手工艺品说,这些简单的手工艺品我都会做,可是蒙古袍子制作起来比较费工,还需要多跟婆婆学习。
外人眼里,苏布生是个好婆婆,女能手。在2014年牧场妇女工作中,苏布生表现突出,被评为“好婆婆”荣誉称号。
一项项的荣誉是对苏布生的认可,也是对制作出的手工艺品最好的奖励,这让苏布生觉得很有成就感。
传承文化 增加收入
苏布生制作的袍子有年龄、季节、性别上的区分,在款式上,设计独特。
“看,这几款蒙古长袍都是亲手制作成的,适合已婚妇女穿,前面开襟,下摆有褶子,显得宽大,那一款是无领长袍,腰间左右有两条带子,长辫子上坠上绢、绸、碧玉等装饰品,更能凸显妇女的美。”苏布生介绍说道。
苏布生说,这些用毡子做成的毡靴,很受牧民欢迎,结实耐用,住在冬窝子的牧民每年都会来她这买几双擀制的毡袜和手工皮靴。
如今,在那仁和布克牧场越来越多的妇女前来向苏布生学习制作手工艺品,在苏布生的带领下有40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家住库尔旦夏尔村阿丽腾是苏布生的学生之一,她经常来苏布生家一起制作蒙古服饰。
阿丽腾的儿子常年瘫痪在床,生活拮据,如今,光靠卖手工艺品,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苏布生制作手工艺品50多年,制作多少手工艺品,苏布生自己都说不上来。
“在旅游旺季,销售更好,制作的手工艺品不够卖,很多顾客都要提前预定,收益好时,每年纯收入有4万多元。”苏布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