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3 年,六十八团99.7%的家庭实现多元增收,户均纯收入6.3 万余元,较2012 年增加2.1万元。
六十八团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有耕地8 万余亩,享誉疆内的“伊香”大米便出产于此。尽管当地气候适合水稻生长,种植技术发达,但亩产700 余公斤几乎达到单产的极限,依靠土地增收空间有限,职工群众增收愿望迫切。
六十八团工会副主席党建伟告诉记者,为贯彻落实兵团多元增收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六十八团出台加快发展设施种植业、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城镇经济、劳务经济等八项措施,做到“一元”变“多元”,时间上没盲点,空间上作补充,产业间相融合。
肖念才2010 年建成两个鱼塘,并在鱼塘旁边修建了一个1100 平方米的猪圈。第二年,肖念才购进第一批猪仔200 头,母猪43 头,并投放500 公斤鱼苗。当年便出栏400 多头猪、1 吨鱼,纯收入6 万余元。2013 年,在已有圈舍基础上,他又修建了一个1200 平方米的猪圈。一年下来,立体养殖为他带来20 余万元的收入。
目前,六十八团已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3 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化万畜精养基地5 个,“伊香”兔业园区1 个,吸引近千户家庭发展养殖业。团部共有各类商铺317 家,其中商店168 家,餐馆59 家,家乡好超市加盟店11 家,呈现良好多元增收态势。
思路决定出路
作为中小型团场,六十八团和北疆大多数团场一样,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困境。建团伊始,六十八团试种过棉花、大豆、玉米等多种作物,尽管最终种植水稻获得巨大成功,但传统种植业的效益和投入日益不成正比,寻求多元增收致富成为必然选择。
2013 年兵团出台的《关于促进团场职工多元增收的意见》以及3 年攻坚行动计划均表明,多元增收的核心是通过促使农业职工从种植业向畜牧业和设施园艺业转移,从农业向城镇化和二、三产业转移。但是,分散在南北疆、沙漠腹地、边境沿线的团场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机遇不同,多元增收的实现路径各异,效果也就各异。
六十八团99.7%的职工家庭能够实现多元增收,并不仅仅因其地处塞外江南,有更优异的自然条件,而是团场和职工均意识到,沿袭传统的精耕细作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如果不改变发展方式,即便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也依然难有幸福生活可言。
兵团“三化”建设,不仅提供了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也从根本上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变革。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师市合一下的团镇合一等制度改革创新,不断弥合城乡之间的距离。那些能够及时看到机遇的团场或职工群众,无疑将成为兵团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淘金者”。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03/26/content_9479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