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些地方在听意见、找问题时却未见“动真格”。有的导向不明,找问题时重民生、轻作风,重作风、轻政治坚强,找出的问题要么避重就轻、隔靴搔痒,要么言之无物、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认为新疆条件艰苦、基层干部辛苦、形式主义没多少、官僚主义“一点点”、享乐主义很罕见、奢靡之风找不到,大有“四风”变“两风”、“两风”变“一风”的架式;有的画像不准,既不根据实际需要,也不根据类型、层次、领域的不同找问题,找出的问题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模而糊之;有的挖掘不深,不敢向政治坚强和“四风”背后灵魂深处的东西开刀,不敢破除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潜规则”;有的方法不当,函来函往、公文旅行,不敢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征求意见。
这些现象追根溯源,说明一些人有“混”的想法,认为随便“比划”一下就可以蒙混过关;有“赶”的念头,总想追进度、快结束、先过关、早“解脱”;有“怕”的顾虑,担心活动搞过头,一些陈年旧账翻出来见了“光”却收不了场;有“避”的意识,对一些深层次、难度大的问题唯恐触碰、避而不管;有“松”的情绪,思想松松垮垮、动作慢慢腾腾、措施软软绵绵、招式“忽忽悠悠”;有“虚”的倾向,习惯于搞假“把式”、耍假“功夫”,看似动静挺大、热闹非凡,实则虚晃一枪就想拍屁股走人。
以什么样的态度听取意见,到什么样的人群中征求意见,能不能做到“真”听意见、听“真”意见,意见找的准不准、挖的深不深、查的实不实,就成为想不想、愿不愿、敢不敢以及能不能把教育实践活动搞扎实的关键。对“四风”较真、跟自己“较劲”,向问题“叫板”、让群众“叫好”,是认真面对意见的正确态度。
找准找实问题,态度一定要“诚”。没有诚恳的态度,群众就不相信你能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即便是找出来了,也不会真挖根源,更不会诚心改错。不仅要到自己的工作领域、服务对象等“明面上”征求意见,更要到群众意见大、困难多的“背巷子”里征求意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诚心诚意征求意见找问题,带头亮自己的“丑”、揭自己的“短”,从反映的表面问题中查找深层次问题,为其他成员和党员干部做出示范。
找准找实问题,挖掘一定要“深”。作风问题具有隐蔽性。之所以隐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和干部身上,已经把那些不那么正常的作风问题当成习惯了,正如温水里煮着的青蛙,刚开始游动得十分惬意,等到发现危险,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因此,要用放大镜放大了找、甚至在显微镜下细细地查,特别是要到那些犄角旮旯里找、翻箱倒柜地查找,让作风问题无所遁形。
找准找实问题,动手一定要“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问题之所以没有让人像对待恶性肿瘤般猛然警醒,是因为它更像一些貌似无害的“良性”肿瘤,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恶变,最后危及生命。扁鹊所见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他总是讳疾忌医,强调“寡人无疾”,结果积重难返“死翘翘”了。“良性”肿瘤和健康的肌体共生在一起,要把它割除,会疼痛、会出血,没有一股子“狠”劲是不行的,必须痛下刮骨疗毒的决心、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无私者无畏。只要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襟怀坦荡、没有私心杂念,就一定能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问题找准查实、挖深摆透,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4-03/24/content_9468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