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记者在沙湾县金沟河镇宋圣宫村拍摄的机械喷药的画面。该镇土地实行连片种植后,目前已经有4万亩的农田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资料图片)。秦梅花摄
新疆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是用水量大而效益不高,农业用水长期占新疆总用水量的95%以上,农业粮经草结构失衡,高耗水作物比重较大,经济结构还属于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的传统农业社会。因此,着力开展结构性调整,使之由农业社会逐步转型为新型工业化社会,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减少或抑制对水资源的需求,降低农业用水量和用水比例,是促进新疆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关键所在。
一场正在发生的“用水革命”
新疆干旱少雨、蒸发强烈,“绿洲经济、灌溉农业”特点明显。辖区水资源总量832亿立方米,现状用水量51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95%,1万元GDP用水量984立方米,每立方米水的GDP产出量仅有1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资源型缺水与利用效率低、结构不合理与用水效率低并存,严重影响了新疆的“两个可持续”和“五化”建设。
农业节水,是盘活新疆水资源的第一要务。多年来,新疆不断加快农业节水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消化利用,在棉花栽培技术探索中找准了膜下滴灌这一适用技术,并扩展到了多种作物上。“膜下滴灌”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变浇灌为滴灌,被农民形象地比喻为“打点滴”。通过“九五”试点、“十五”推广和“十一五”规模化建设,到2011年全区以膜下滴灌为主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接近2900万亩,居全国之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量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灌溉用水量实现了负增长,高效节水也实现了从一家一户一小条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从单纯的地下水灌溉向地表水自压灌溉转变,从常规节水向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转变,从单纯的高效节水向灌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转变。
农业节水的推广,实现了“多赢”的效果。它不仅实现了农业节水、节本、增地、增产,还呈现出应用水平加快提升、推广面积快速扩大、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高效用水逐步显现、职业农民正在形成、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节水、增产的技术效益使新疆成为世界滴灌面积推广最大的地区之一,并被列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
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跳出了传统的节水概念,农民增产增收、降低劳动强度、发家致富成为使用滴灌技术的主要动力,这就为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滴灌技术创造了巨大原动力。伴随着膜下滴灌技术在新疆垦区的运用,以往的农渠、田埂已经被一马平川的田野覆盖,传统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被彻底颠覆。资料显示,新疆目前的农田灌溉面积约为6000万亩,一年耗用灌溉水资源总量442亿立方米,而真正灌溉中有效使用为210亿立方米。如果新疆全部建成绿洲现代节水灌溉系统工程,可节水280亿立方米。
农业节水的“用水革命”,衍生出农业方面的多种变革,冲击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观念。创新发明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的新疆天业集团,把这项“贵族农业”,变成了中国农民都用得起的大产业。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至今,在生产设备国产化、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核心技术创新上,掀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庞大的“节水工业”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新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把“工业节水”作为核心环节,推动工业企业改进技术、改造流程。“十二五”期间,新疆更是将工业节水列入战略规划,依托国内外的各类科技资源,采取科技计划项目倾斜、研发基地建设、服务体系搭建、疆内外合作、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措施,加快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全面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工业节水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资源化技术水平。
水资源消耗降下去,产业效益高起来——一场高效节水、高效用水的“用水革命”,已经发生在新疆大地上。而且,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这场“用水革命”的进程中,新疆将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五化同步”之路,找到自己破解“水问题”、摆脱“水危机”的最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