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噶尔(维吾尔语中喀什市的全称)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搅得浮躁的空气越发烦热。但在这一片喧闹里,却有一个寂静的角落。那就是吾斯塘博依街拐角处的一个小小的凉棚。
在四周的热闹里,这个凉棚离尘出世般悠然着,但却并不寂寞,它是一个让人一看就觉得冷静的地方。游人们走得大汗淋漓,尝尽了繁华的时候,不能不到这个凉棚里坐一坐。不用扇风,已有凉气扑面而来,不用思索,心儿已自然沉静。这一切就来自于萨郎多咯。
是的,萨郎多咯,维吾尔人的萨郎多咯。虽然它只是一种民间普通的冷饮,却凝结着维吾尔人的聪明与智慧,以及千百年来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它的基本原料是维吾尔人最爱吃的酸奶子,但是喀什葛尔地处沙漠边缘,每到夏季,干热异常,仅仅喝一碗酸奶子哪能解除浑身的燥热呢?于是,他们发明了萨郎多咯— 一种用冰、糖稀和酸奶子混合起来的饮料。
卖萨郎多咯的人从来不吆喝,因为根本用不着吆喝,不用走近,人们就能看见那柜厨中巨大的冰块,晶莹剔透的,仿佛是冰山的一角遗落在这炎炎夏日里。冰块的旁边是一大盆乳白的酸奶,在木勺的搅动下闪着诱人的光泽。那冰块真是他们最好的招牌,凉丝丝的,连阳光都被它浸润的湿漉漉透着清凉。哪怕只是在这凉棚里坐一会儿,也能感受到那潮润清新的气息。
维吾尔人不论老小,都爱喝萨郎多咯,1块钱就能买来一大碗,在高台民居的小巷深处,在游人如织的人民广场,只要有维吾尔人,就有卖萨郎多咯的,而现在我们在古色古香的吾斯塘博依街上,坐在了那个小小的凉棚里。凉棚里有一张长椅,还有维吾尔人喜爱的、放在荫凉处的木床,那大冰块近在眼前,让人顿感凉风拂面,由于高温融化,地下已经流了一滩水迹。74岁的斯拉木.肉孜是这个小摊的主人,这会儿,他正眯着双眼看儿子熟练的操着冰凿,嚓嚓嚓擦,从冰块上凿下半碗碎冰,然后用木勺舀进几勺酸奶,再凤凰三点头般几上几下倒入糖稀,料配足了,儿子端起碗开始向上扬起,冰块和酸奶浪花般飞向空中,又轻巧准确的落回碗里,几经扬、抖,酸奶和冰块融合在了一起,一碗色正味纯的萨郎多咯做成了,斯拉木.肉孜很在意这制作的过程,他说:仅仅把冰和酸奶放在一起是算不上萨郎多咯的,简单的搅拌也达不到目的,因为只有用力的抖动手腕,把冰块、酸奶一同甩出碗外,才能让它们充分结合,不致分离,味道才好吃。我们也兴致勃勃的要了一碗,喝了一口,顿觉酸甜醇香又冰凉宜人,连那细小的冰块都甜润的让人心醉。
喝着这凉透肺腑、甜透心窝的萨郎多咯,一身疲惫与暑气都消尽了,连被烈日晒的发晕的头脑都清醒了许多。我们便和斯拉木.肉孜老人聊了起来,老人告诉我们,他做萨郎多咯已经有55年的历史了,而且在他的记忆里,他家最少有四代人靠制作这种饮料为生。也就是说,大约在200年前,这种冷饮就已风靡喀什古城了。除了萨郎多咯,老人还制作一种名叫“麦来孜囊”的冷饮,也就是最原始的冰激凌,那是一个圆形的木槽,中间是红铜容器,老人先在容器里放入鲜牛奶、鸡蛋和白糖,然后在容器外的木槽里加入冰、盐用于冷却凝结,通过电动机,铜容器开始飞速旋转,老人用一根小木棍在容器里不停的搅动,十几分钟后,一大坨浅黄色散发着香甜的冰激凌就做好了,这也是老人的家传手艺,过去,老人一直靠手摇转动红铜容器,现在冰激凌机普及了,可老人一直舍不下这古老的、伴随了自己几十年的老伙计,所以除了把手摇改成电动,其他的还都照旧。
很快,一碗沙克进了肚,我又好奇的问:你们做萨郎多咯的冰是在冷库里买的吗?斯拉木老人捻着胡须笑了:百十年前喀什有冷库吗?原来,做的冰块都是他们冬天从泉流、河水中凿回来的,喀什只有每年一月份最冷,河水才会结冰。萨郎多咯的制作者们就抓紧这段时间,到城外的河道或泉眼中去凿冰,然后在冰块上裹上麦草,用驴车一块块拉回,在院子里向下挖一个8~9米的地窖,把冰块埋好,以备来年之用,几百年过去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据斯拉木老人说,他们储存的冰块一般都可以从5月用到11月份。
喝完了萨郎多咯,我们也该告别老人,告别这简陋却充满了情韵与清凉的棚屋了,走出了很远,我的心依然是甘甜舒爽的。噢,这难忘的萨郎多咯,夏日里一朵洁白的浪花。
(来源:城市通行证)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www.xjt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