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红雁街道办事处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花儿沟街469号,辖区东起天山区东界,南至乌拉泊村南界,西起红雁池水库西侧,北邻达坂城区,总面积139.41平方公里。
●人口 辖区总人口2325户、8874人,常住人口1463户、4667人,流动人口862户、4207人。
●辖区 下设3个社区,分别是东大梁、红雁池东、乌拉泊社区。还有1个村和1个牧场,分别是乌拉泊村和乌拉泊牧场。
2月20日上午11点30分,在位于乌鲁木齐红雁北路的红雁池东社区门前送水点,两排白色塑料桶排成长长的队伍,居民正在等待接水。
2月20日上午11点10分,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红雁池北路的红雁池东社区门前送水点,十多个塑料桶依次排开,桶的主人们在寒风中边聊天边等待。
“嘀嘀!”11点30分,一辆送水的水罐车呼啸而来,等待接水的居民,有的拉着塑料空桶三步并作两步跑向送水点,有的索性开着三轮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并用空水桶占上位置。
五分钟不到,水罐车两旁排起了近五米的长队。两位工作人员手握水管开阀放水,队伍躁动起来,一些居民想往前挤,工作人员重复喊着:“不要急,排好队,不要插队。”
40分钟后,水罐车内的15吨水已被接空。
在乌鲁木齐红雁池东社区,这样的接水场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上演。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自来水管网铺设受限,从2010年至今,这里居民的日常用水全靠天山区城市建设局园林队每天送水。
12点30分,马玉珍把接满的水桶用推拉车拉到家中后长松了一口气。
马玉珍2014年65岁,家住红雁池北路南五巷。在她的家中,除了厨房摆有储水桶和储水缸,客厅、卧室也备有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等储水容器,容器里的水质有清水、半清半浑和浑浊之分。
“清水是洗漱用的;半清半浑的是洗碗的二遍水,留着下顿饭吃完洗第一遍碗的时候用;浑水冲厕所的时候用得上。没办法呀,要是在30年前,哪有这种情况?”马玉珍说。
马玉珍和老伴在此居住30多年了。据其回忆,起初红雁池北路一带只有17户居民,生活用水来源于泉水,“除了生活用水,各家各户院子里种的果树、蔬菜用的也是泉水。”
2000年,红雁池北路一带居民逐渐增多,水位也有所下降。随着泉眼的逐渐减少,居民开始在自家打井,可抽出来的井水又咸又涩,根本无法饮用,只能用来洗衣、浇树。
“同一年,政府投资铺设管道,把山里的泉水引到了居民家,才解决了这里的用水难题。”红雁池东社区主任阿依古丽说。可好景不长,到了2009年,随着人口增长、水位继续下降以及管网老化,山间的泉眼和居民家的自备井也逐渐枯竭。
“没有水用,有车的居民就到五公里以外的水库拉水,没车的居民只能买水。”马玉珍说,当时有人从有自来水的地方拉上一车水,再以高价卖给居民,“能饮用的水,3立方卖50块钱;浇树、洗衣服用的水,3立方卖30块钱。”
因为没有水,居民们种的果树、庄稼,大多会干旱至死。
为解决当地五百多户居民用水难的问题,红雁池东社区和红雁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多方联系,并协调了相关管理部门。
“我们这里离市区较远,因为地形的原因,自来水通到红雁池北路的管网需要穿过三座大山。2009年,相关水利专家到社区进行了实际勘测,发现这里不具备通自来水的条件。”红雁池东社区书记席志丽说。
通不了自来水,居民生活又离不开水,通过多方协调,决定从2010年起,由乌鲁木齐天山区建设局负责每天为红雁池东社区的居民免费送一次水。如今居住在红雁池东社区的居民已达549户,送水次数也增加为每天送两车水,基本解决了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红雁池东社区下辖范围离红雁池水库较近,属于水源地保护区。因为不允许建设大规模基础性设施,这里的居民一直住着平房,没通上下水。2014年,乌鲁木齐红雁池东社区又被划到一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按常理,处于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居民应搬迁,但社区一直没有接到相关通知。”席志丽说。
转自:http://www.urumqi.gov.cn/znsx/jdxw/sgjs/173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