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光亮,就有了希望
1996年,刘国忠当选村支书,摆在他面前的问题重重:
虽说村里埋了木头电线杆,但稍微有个刮风下雨,电线就断了。基本上一个月里,有半个月,村民都得点煤油灯生活。
还有那条脚踩出来的土路,一到开春化雪就变得泥泞不堪,一下脚就是一腿泥,要想到乡里赶个巴扎,起码得走两小时。
最要命的是灌溉水紧缺,大片庄稼荒在地里,村民的年收入只有300元。
“先从哪入手呢?”刘国忠在心里泛着嘀咕。
由于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科克墩村一直没有通电。起初,村民用煤油灯。要想放电影,就得把拖拉机的发动机卸下来连在自行车轮子上,专门派一个人蹬着发电。
后来,好不容易有人来村里架了木头电线杆,通了电,但稍有个刮风下雨,电线就断了。
一天,村里的电线又被刮断了,维修的小伙爬上去接,触电身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着刘国忠。
当时,泽普县电力公司开始到各村架线通电,来到科克墩村时,工作人员掉头走了。他们说,村里人口太少,架电线杆要几百万元,成本太大,没钱赚。无论刘国忠怎么恳求,他们头也不回。
此后,刘国忠骑着他的摩托车,开始像上班一样往乡上跑。他必须找到领导,请他们出面解决供电的事。但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领导不是有事,就是在开会,要么就是躲着不见,或说让他回去等信儿。
跑了两年多,事情一直没着落,刘国忠的心里跟猫抓似的。2000年,眼看又要入冬了,刘国忠和老支书再一次来到乡里,这一次,他们随身带了铺盖卷,不等到乡领导誓不罢休。听说乡领导外出开会了,刘国忠跟老支书一商量,干脆睡在了巴扎上。终于,领导被感动了。
2001年除夕,科克墩村正式告别了无电的历史。那晚,村民端着抓饭、拎着酒,抱着热瓦普来到刘国忠家,边唱边跳庆祝了整整一个晚上。
引来灌溉水,庄稼换新颜
高兴了没多久,一天,刘国忠的电话响了。
“赶紧去红卫渠,你们村的村民要砸人家莎车县的闸口!”
放下电话,刘国忠冲出村委会。
泽普县紧挨着莎车县和叶城县,三个县共用叶尔羌河河水灌溉,每个县都有一个闸口,放水量按种植面积分配。科克墩村处在泽普县各村下游,虽说各村都会派人守在放水口,但由于上游村子“截流”、沿路渗漏,灌溉水到了科克墩村,已所剩无几,庄稼大面积旱在地里。
见莎车县红卫渠里的水从自家地盘上流过,村民们悄悄把渠挖开了个口子浇地。这边挖,那边堵,两边没少吵架,大打出手也是常有的事。
“这回我们豁出去了,不能眼看着庄家又旱死在地里!”村民抄起坎土曼冲上前去砸红卫渠闸口,被及时赶到的刘国忠拦了回去。
无奈、凝重、焦急……刘国忠说,再难他也要把村里灌溉水解决了。
要用红卫渠的水,就要协调莎车县。要是自己的渠,想咋用就咋用,一旦跨县,事情就没那么容易解决。在村民看来,从红卫渠要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顾不得那么多了,刘国忠带了几个村民就往县上奔。“领导最不好找,一些干不了的事,他们干脆躲着不见。”库尼杜孜·阿布都阿依提说。刘国忠还像以前一样,不知往乡上、县上跑了多少回,最终经地区领导协调,泽普县将灌溉水分给莎车县一部分,由莎车县负责给科克墩村及上游几个村供水。
2002年7月,莎车县给科克墩村开了一个渠口,但前提是引水渠要自己挖。9月,刘国忠带着全村男劳力吃住都在地头上,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花了一个月时间,挖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引水渠。
第二年,科克墩村的小麦单产破了千斤,这在科克墩村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全村总动员,铺出一条路
引水的同时,刘国忠还琢磨着一件事——铺路。
村里的土路到处都是坑,雨水一来,或开春化雪,几乎无处下脚,赶个巴扎最起码要走两三个小时,村民几乎不出门,这对于商品买卖是个不小的影响。
刘国忠发现当时莎车县挖红卫渠时,留下了一堆石子扔在渠边没人清理,就想着看能不能用毛驴车拉回村去,铺在土路上。
“疯了吗?十几公里的路,用毛驴车拉,路铺好都猴年马月了?”村民们表示不解。
即使全村人反对,刘国忠依然坚持,他知道申请项目资金没那么容易,全县那么多村都在排队等着项目资金,他能做的,就是先带着村民自食其力。
在刘国忠一遍遍地说服下,村民贡献出了30多头驴,跟着刘国忠“干革命”。每天六七点,村民便赶着毛驴车,带着坎土曼出发了。干完农活铺路,坚持了两三年,6公里的村路终于通了。
“刘书记从来没喊过累,也从来不表现出来,他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一睁眼就往地头跑,看谁家需要帮忙。这么多年了,累不累,苦不苦,我想只有他自己知道。”村委会副主任艾山·沙迪尔说。
村民齐恳求,刘国忠连任
经过多年努力,科克墩村告别了无电、无路和长期喝苦水的历史,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98年的320元增加到现在的7900多元。
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刘国忠动员村民大面积种植核桃。目前,该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50亩,每年仅核桃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100万元。
2011年12月的一天,古勒巴格乡党委书记刘让群的办公室冲进十几个村民。
“我们是来‘上访’的。”村民库尼都孜说。
刘让群愣了一下,原来,科克墩村要换届了,考虑到老伴儿体弱多病,已经61岁的刘国忠想退休,好好陪陪家人。
在村民的一再恳求下,刘国忠继续连任。此时,他的目标是在未来的5年里,让村里通上柏油路,让村民住进富民安居房。
按照村民的收入,要建安居房,银行只给贷款4万元,而盖一套“小别墅”需要12万元,除了国家给每户补助的2.8万元,刘国忠联系了银行,经多方协调,为每户村民争取到了8万元贷款。2012年,富民安居房开始动工了。
2012年9月,刘国忠到自治区宣讲,领导问其村里困难时,刘国忠忙说还有12公里的路没有修。2013年4月,在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刘国忠找有关部门申请修路项目资金1000万元,还申请到了防渗渠项目资金800万元。
今年7月,防渗渠通到了村里;9月,崭新的柏油路直通村口。如今,最后一批富民安居房已封顶……
“防渗渠修好了,柏油路通了,房子也快盖好了,我们买只羊,买些米和萝卜,做些抓饭,全村庆祝一下吧?”10月中旬,刘国忠和村干部们商量着。
可就在大家欢欢喜喜准备为科克墩村旧貌换新颜“庆生”时,10月24日,刘国忠不幸去世的消息传来。悲痛之中,村民更多的是迷茫。对于他们来说,刘国忠就是胡大赐给他们的礼物,是他们的主心骨。
“前几天我还跟老爷子闹了别扭。我在县城看了一间门面房,但有个领导的亲戚也看上了。房东说让我找下老爷子出个面。我就跟老爷子说了这事,结果被劈头盖脸一顿骂。”刘国忠的二儿子刘伟山说,自1982年,他们子女几个跟着母亲迁回新疆后,父亲就将他们送到了寄宿学校,由母亲打理家,他在外面忙村里的事。
在刘国忠的家里,记者几乎见不到值钱的家具,几个沙发、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一台冰箱、几间土房、几只家禽,就是刘国忠的全部家当。
刘国忠没有食言,他对村民承诺的都办到了。也许,他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再亲手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娃娃发奖学金了。他说过,有了文化,村子也就有了希望。
“他是一个好人!”这是全村人对刘国忠的评价。
转自:http://xj.ts.cn/2013-10/31/content_8869232_3.htm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小雨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