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的枢纽,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全市现辖7区1县,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66.8平方公里;拥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等49个民族,总人口20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4.6%。
乌鲁木齐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煤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因此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油页岩、食盐储量均以亿吨计,石膏、磷、铁、铀、锰、金等矿产储量也十分可观。境内有高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164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可利用的天然草场963万亩,森林135万亩,野生草原植物300余种,盛产粮食、油料、瓜果、啤酒花等作物。待开发的光、热、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为乌鲁木齐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乌鲁木齐的旅游资源具有其他省市无法代替的旅游特色和优势。首先她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必经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其次少数民族聚集的现代化大城市,具有浓郁的、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再之,地处亚欧大陆腹心,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的自然环境,形成一幅幅神奇、古老、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渴望一游的西域秘境。
乌鲁木齐的地缘优势,自古便有“开天辟地之门户”之称。她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八个国家为邻,有长达5600公里的边界线。目前已开通了14个陆地----类口岸和两个航空一类口岸,地缘优势在大西北独一无二。她作为首府城市,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现已成为我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乌鲁木齐机场现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61条,乌鲁木齐铁路有17对国内外对开列车。市区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乌鲁木齐是全疆的邮电通讯枢纽。亚欧通信光缆、GSM数字移动通信、INTER— NET网等相继开通,具备了与国际国内规模、高速率交流的条件,构筑起了一条现代化的立体“丝绸之路”,为乌鲁木齐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金桥。
改革开放使乌鲁木齐经济建设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依托“第二座亚欧大陆桥”成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314.8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493元,位居西北五省区(首府)城市首位。乌鲁木齐是新疆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以石油加工、冶金、电力、煤炭、纺织、建材、机械为支柱,以化工、皮革、印刷、食品饮料、塑料品、家具制造为分支的工业体系。200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8.65亿元,年均增长8.6%。第三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01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62.5%。乌鲁木齐市农业具有典型的城郊型特点。现已初步形成以菜、果、林、草、花多业并举的城郊型农业格局。“九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510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08倍,相当于前4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先后建成了供水、供热、路桥、安居、环保、绿化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展望未来,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大力实施“建设西北国际大通道”战略等多方面的历史机遇,乌鲁木齐将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对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发挥沟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坚定不移地搞好服务,加快发展融合经济,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力争在“十五”期间,形成生态结构优化,商贸发达,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的新格局,基本建立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社会经济体系,逐步成为亚欧大陆中部一座具有边疆特色的国际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