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与广州荔湾两地需要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扶持和打造金丝玉产业,培育金丝玉产业做大做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行博览会,把金丝玉产业推向全国各地。
10月31至11月3日,“油城玉·荔湾情”克拉玛依金丝玉广州博览会在广州举办。这次展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广州市荔湾区金丝玉文化促进会会长易俊华等人和金丝玉文化促进会。
为此,在玉博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易俊华本人。
记者:作为一名地道的广东人,你为何经营金丝玉?它在广州市场的发展态势与前景怎么样?
易俊华: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起,就喜欢上了金丝玉。因为金丝玉的美自然而真实,我觉得我和它有缘。
其实,品质好的、价格合理的金丝玉,人人都喜欢。现在,金丝玉在广州市场正处于良性的发展态势,整个工艺的水平、营运的经验都在进步,从业者的心里也是健康平稳的。
我经营金丝玉十年了,其间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包括行业如何更加规范,金丝玉怎样更具吸引力,价格合理性如何制定,还有需要一个让人相信的标准等等。但我仍然看好金丝玉行业,认为其发展前途远大。
当然,金丝玉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想进入广州甚至是内地市场,想被广大玉石爱好者和从业者广泛认可,提高知名度和打造品牌效应,仍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能一步登天。
但是只要在产业、协会、政府的更深层次联动、扶持、培育、推广下,问题终将一个个得到解决。
记者:为何要成立金丝玉文化促进会?
易俊华:如今,很多爱好者开始喜欢和收藏金丝玉。但是,很多金丝玉从业者,对加工工艺和市场定位不了解。比如,许多金丝玉从业者看到好雕工收费高,为了贪图便宜就随便找人加工,这样不仅雕不出好作品,卖不出好价钱,还浪费了好玉料。
为让这些人的投资能够得到回报,少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我们便成立了金丝玉文化促进会。
2010年开始筹划,2011年正式成立,我们的金丝玉文化促进会比克拉玛依金丝玉促进会还要早一年成立。
我们会员有金丝玉销售商和收藏爱好者,还有玉器行业的同行,但必须是金丝玉的忠实爱好者,还要有素质和责任心。如今,会员已近200多户,目前还在不断增加。
记者:它主要发挥了哪些作用?
易俊华:协会成立后,为金丝玉产业做一个帮扶和指引作用,同进也帮助金丝玉从业者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一是每年组织会员进行交流会,举行作品展,包括工艺和市场探讨,收集和解决会员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二是与各地省市兄弟行业进行交流,展示金丝玉自身的特点,吸收其他玉石的推广经验。
三是与专门做展会客户和广大宣传媒体朋友合作,宣传推广金丝玉,提高认知率。
记者:请您评价这次金丝玉广州博览会。
易俊华:这次展会得到了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档次高、规模大、专业性强,成交量也不错,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次展会,我们在举办地选择上下了大工夫。选址一定要是人所皆知的、具有市场效应的、与大市场接轨的阵地。广州市荔湾区是全世界最大的玉器采购市场,也是影响力最早的发展中心,这里玉器行家多、产业氛围浓,又是交易集散地。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媒体宣传力度过于单一和普通化,没能通过更多渠道宣传出去。产业文化氛围不足,商场销售气氛太浓,文化布置和展示也略显不足。
我认为,玉石博览会不像卖菜、买服装,不需要人山人海看热闹,而是要展示文化、品质和亮点,只需要玉石行家、玉石商和爱好者前来细细品味。这些针对性的特殊群体,对金丝玉宣传推广更有效。
记者:在广州发布金丝玉地方标准具有什么意义?
易俊华:意义在于:现在,金丝玉终于上了“户口”,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也就是说,克拉玛依乌尔禾的玉石,在我们广州不再叫“石头”,也不再标注石英岩玉,以后将名正言顺地被称作“金丝玉”。
但是,有了身份证只是一个“基本点”,还有很多“基本点”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如价格、信誉、品质、形象等“基本点”,只有这些“基本点”全部具备,“金丝玉”产业才能立足甚至享誉于玉器产业之林。
记者:对于如何推广金丝玉,您有什么建议?
易俊华:首先,克拉玛依与广东荔湾两地,需要在政府、协会、行业形成一个有效有用的联动机制,扶持和打造金丝玉产业,并探讨行业发展的好路子,培育金丝玉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立足点要更高,走出新疆市场,走进国内市场。走得越远,影响力就越大,今后回报金丝玉产地的效果也会更好。
第三,不仅要在广州这个玉器大市场搞好宣传推介活动以及高品位、高档次的展会活动,还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行博览会,把金丝玉推向全国各地。
易俊华和金丝玉
2003年的一天,在广州芳村的一个小摊上,易俊华无意间发现了一块非常具有玉质感、来自新疆戈壁滩的“小石头”。
2004至2005年,他开始源源不断地从新疆戈壁滩收购“石头”运回广州,总共花了五六百万元,收了几百吨。
因为这些“石头”具有玉石般温润的质感,又有着类似寿山田黄的特殊条纹,易俊华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金丝玉”, 但不少藏友们看了这些“金丝玉”后,却嘲笑说它们是假石、假玉。
2009年,“金丝玉”的窘状发生了“大逆转”,价格开始一路攀升。2003年,花几十元钱就能买到的宝石光到了2009年花两三千元才能买得到。而现在,同样成色的宝石光,没有二三十万元想都别想,贵的甚至超过百万元。
经过他的巧妙经营和雕刻师的鬼斧神工,这些原本并不起眼的“石头”,变成了巧夺天工的“宝物”,在广州等地备受追捧。
如今,在北疆戈壁上沉睡了亿万年的石头,在易俊华等人的努力下,已经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南国创出了品牌。
转自:http://xj.ts.cn/2013-11/06/content_8894611.htm
新疆商业网信息中心风铃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