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现有中国金融业的背后利益盘根错杂,如果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引入鲶鱼效应,既颠覆和改变了现有的格局,也会倒逼和推动传统的金融机构加入创新和改革的大潮中,同时多元化的竞争会更加方便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会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和交易手续。短期之内互联网金融可能不会对传统银行体系和现有金融格局造成颠覆,而且传统金融机构会想方设法来阻拦互联网企业进入自己的禁地,但没有地域属性和不遵守属地原则的互联网与生俱来就有颠覆物理网点的能力,传统金融机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落伍是迟早的事情。
现在互联网金融叫嚣的虽然比较厉害,但还在摸索期和概念酝酿期,牌照还没有放开,政策还没有明确松动,这变相地给了传统金融机构充分准备的机会,就看他们能不能把握得住。但是这种政策保护期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中国金融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要想让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要尽快疏通经济血管,得让金融渠道顺畅,让其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但目前金融行业诸多体制性弊端导致金融资源很难实现有效配置,亟须体制改革。
当务之急,必须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放开金融牌照,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弃用垄断、特许经营、息差保护和“圈养”等政策来保护、维系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因为这种保护不但会让国内的金融机构沦为扶不起的阿斗,也让老百姓获得不了与消费支出相对应的高质量金融服务,而且现行的体制严重阻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银行信贷资源错配除了金融垄断的因素之外,利率管制下的存贷利差也是决定商业银行行为的关键因素,只有利率市场化之后才会迫使银行将部分信贷资金分配给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获取贷款利率上浮的空间,从而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融资才具有了可能性,不然在存贷利差下银行完全没有理由和义务去冒险支持中小企业。
除了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应该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途径和场所,遗憾的是A股市场一直是一个融资圈钱市和投机市,没有完全发挥资源配置和协助宏观管理的重任,过度圈钱使得股市经常萎靡不振,很难有效协助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
其次,应该尽快营造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比如减少政策歧视和监管偏见,包容、允许不同元素的金融创新在合法合规的状态下自由生存,完善金融产品的保险制度,比如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后,就会为小金融机构创造与大机构公平一致的竞争环境,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减少大小金融机构之间信用度的过度差异,也会降低金融机构盲目求大的欲望,会让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更加有特点和有特色。另外,要营造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引入集体诉讼制度,强化和完善金融消费者的司法维权途径,全方位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否则工具越先进、花样越多会越混乱。
转自:http://business.sohu.com/20130928/n387384362.shtml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风铃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