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国货币宽松政策面临退出,以及最新的叙利亚事态导致冲突风险加大,全球股市特别是亚太股市,出现大幅回调。在此背景下,顽强横盘的中国A股市场,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A股市场的逆势而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概念股的集体暴涨。
但凡和自贸区概念有一丁点关系,都可以“鸡犬升天”,特别是其中有土地概念的股票。其中的逻辑,无非是认为自贸区内土地将大幅度升值。这种逻辑,除了市场炒作庄家“满嘴跑火车”,善于说故事外,也是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未来发展模式的误读。这种误读如不加以澄清,会影响到对自贸区发展的舆论氛围。
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官方定位,是“探索”,是“试验田”。一则被国内媒体广为转载的事情是,李克强总理年初赴外高桥[9.98% 资金 研报]保税区调研时,再三追问上海市市长杨雄一个问题——上海是不是要改革?后者的回答非常坚决。
也就是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什么,并不一定有界定极为清楚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妨先确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将“不是”什么。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带动作用,不会是以往经济特区的简单翻版。为什么呢?以往的经济特区设立,会对当地的GDP有直接拉动,实际是一种优惠政策。当下,在中央始终不忘东部、西部、中部区域经济平衡,努力减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背景下,即便有这样的优惠政策,也不会先给予最发达的地区。
同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也不是一个排他的特区。根据目前的报道,不止一处其他地区的自贸区,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有些甚至已经有了眉目。当然,这些消息也在股市上掀起一轮全国性的“自贸区概念”传递、扩大的炒作热潮。
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自由贸易区的批准、设立,将不再是像此前那样,存在着一个事实上的区域政策垄断。设立一个自贸区,相当于给一个探索机会,给一个转型机会,成或不成,靠天靠人。这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名称就可以了解大概:这是“中国”的,而非“一地”的自贸区。至于获得这样一个机会的激励,是避免被发展瓶颈卡住,获得持续发展机会,而不是再次获得GDP高歌猛进的特殊照顾。将来多地设立自贸区后,能获得的只能是改革红利,而非政策垄断利益。对某一地而言,自贸区首先确实不能考虑惠及当地,而是要引领全国,甚至惠及全国。达不到这一点,这个自贸区就将在市场选择中丧失领先地位而被取代。即便是(上海)自贸区这样的先行者,也不例外。
自贸区未来的一个主要业务,不是建设一个超大的、家门口的“免税店”,而是离岸金融业务。这一业务主要针对的,并不是国内市场的普通投资者,而可能是新兴市场的庞大资本。想赚这笔钱,要靠制度改革,不是靠抬高地价卖地。如果说仅仅靠政策,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地区)能比得上开曼群岛?但开曼群岛的别墅价格,到现在也仍然不过人民币万元每平米而已。
对中国(上海)自贸区以及未来其他自贸区的发展模式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理应有新视角、新逻辑。若仍然停留在过去“开发区”、“高新区”的层次来看待,误导市场事小,走错路子、画地为牢,挥霍了宝贵的探索机会,才是巨大而难以弥补的损失。
转自: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902/10581718_0.shtml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风铃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