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来新疆之前,就知道胡杨和红柳,耳闻了胡杨的神奇,也听说了红柳的坚毅。
一般情况下,胡杨被称为大漠胡杨,红柳被叫做戈壁红柳,都是在恶劣环境中倔强生长、坚韧不拔的典范,听之闻之,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来到新疆,就有强烈的心愿,一定要近距离接触胡杨和红柳,一睹他们的风采,抚摸之、亲近之。
先前听说关于胡杨的故事,无非是——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朽。除了神奇之外,心里还多了几分好奇,只是事与愿违,来新疆快三年了,却每每与胡杨擦肩而过,错过一次,心中就会多一层遗憾。
这次好了,来到了塔里木河畔,来到一棵又一棵胡杨身边,才了却夙愿。
看着眼前心仪已久的胡杨,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说熟悉,是因为胡杨曾多次出现在脑海里、相会在梦境中,见到之后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说陌生,是因为眼前的胡杨和想象中的多少有些不一样,可到底是怎么个不一样法,一时也说不清楚。
这大漠胡杨的确有些特别,看上去大体还是杨树的样子,但是已没了茅盾先生笔下《白杨礼赞》中那白杨的高大挺拔,也没有河谷白杨的俊美秀丽。身材粗矮,皮肤粗糙,甚至有些变形。你看那胡杨的叶子,有的竟然变成了细细的条状,像柳叶一样,是为了在干旱的沙漠中减少水分蒸发才痛苦无奈地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吗?
忽然,眼前的胡杨,让我想到了一个形象,或者说那个形象是不由分说一下子蹦出来的,那胡杨分明就像是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的流浪汉——衣衫褴褛、胡子拉碴、满脸沧桑、一身灰尘。
不知他从哪里流浪而来,不知哪里是他出发的起点,只知道他一个人一路走来,浪迹天涯,四处漂泊。亦不知他要去往何方,何处才是他的归宿,也许只是在这里小憩,歇歇脚、喘口气,然后再开始他漫无目的的旅程。
不信你看那些胡杨,不是成排成行,也不成双结对,都是形单影只,这一株那一棵的,落寞的样子。也许,孤独才是胡杨的天性吧!
忽然感觉到胡杨冷峻的外形、孤独的背影,还有一身征尘的模样,以及那颗流浪的心,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思,让我无法亲近,只能远远地看着……
其实又一想,为什么一定要近距离接触、为什么非要零距离抚摸?远远地看着有什么不好?就像是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中说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君子之交,淡淡若水,虽不过分亲近,却也不影响心中的相互尊敬、相互仰慕、相互钦佩、相互欣赏,有何不可?
看罢胡杨,再说红柳,也是到了新疆之后,才第一次见到红柳。前几次只是坐在车里,车在公路上疾驰而过,有朋友透过车窗指指点点,说那戈壁滩上开花的就是红柳。
看那戈壁上的红柳,在风中摇曳,很是婀娜!红柳本身颜色很好,红色的躯干加上紫色的花,不但为茫茫戈壁增添了生机,还丰富了单调环境的色彩,真好!
原以为红柳只是生长在戈壁滩上,这次来到了博斯腾湖边,才发现其实红柳无处不在,戈壁滩上有,湖岸滩头上也有,路边上有,河堤上也有,真是无处不在。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欣赏红柳,如此真切、如此清楚;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红柳,如此茂盛、如此美丽。
看着眼前的红柳,忍不住要拿他和胡杨去比较,虽说两者都是顽强生命的代名词,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不同,也显而易见。胡杨是流浪汉,身上散发出更多的孤独气质,那样粗犷、豪放、孤傲、冷峻……有更多的个人英雄色彩,很悲壮,也有些苍凉。
而红柳似乎更团结,是依靠群体作战的——你看,那红柳不是一株一株的,而是一丛一丛、一簇一簇的,相互依靠,体现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风不大的时候,一个团队的红柳向外张扬,就像是被包围的一群勇士,背靠背相互保护,共同去迎击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虽然身陷重围,面对恶劣环境,却毫无惧色,坦然面对!
风有些大的时候,这些红柳又聚拢在一起,就像是即将一起走上战场的战友,头聚在一起、手握在一起,大喝一声,相互打气儿、相互鼓劲儿,然后去同呼吸、共命运,生死与共。
看到胡杨,让我想到了孤独者的坚强。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外表有些狼狈的胡杨就是千年不死;死了又怎样?就是屹立不倒;倒了又如何?就是拒绝朽烂!这让我想起了关汉卿的那句话: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看到红柳,让我想起了集体作战的力量。虽然条件很艰苦,力量有些弱小,但难不倒无所畏惧的红柳,可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团队作战,就像是荒野上的狼群,整齐划一,统一行动,才能生存下来。脑海中出现这样的场景:荒漠上群狼飞奔,追击猎物,如狂风呼啸而过……
不管是一身沧桑的胡杨,还是相对柔媚的红柳,不论胡杨散发的个人英雄气质,还是红柳诠释的团队作战精神,我都喜欢,真的很喜欢——因为,在这偏僻甚至有些荒凉的地方,大多数生灵都望而却步,胡杨和红柳却在坚守,而且留下了独具魅力的风景。如此这般,焉有不喜欢的道理?
转自:http://culture.ts.cn/content/2013-08/22/content_8599349.htm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紫叶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