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已悄然走进了新疆人的视线,对此,记者对该艺术中心负责人张洁进行了专访,请这位年轻女孩谈了她对话剧、文化生活、新疆观众的一些看法。
记者:为什么想把小剧场话剧这种文化形式引进到新疆?
张洁:我当时想把小剧场话剧或者说内地一些好的演绎形式引进到新疆,一部分原因是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系。我是新疆人,出生在博乐市,9岁去了北京,18岁去了美国,在美国待了6年然后又回到北京,接着回到新疆工作生活。
我在乌鲁木齐生活了快两年,发现大家的业余生活,无非就是有好看的电影时去看看电影,要不然就是约着大家去吃饭,和北京人完全是两种生活状态,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尝试北京那种文化休闲的生活状态?最后我和同伴经过策划,想在新疆做话剧。
《风华绝代》曾来新疆演出过,我们专门了解了它的市场运营情况,还是很不错的。之后我们做了一个长达半年的市场调研,发现新疆的观众还是很想了解话剧、走近话剧的。
记者:话剧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新疆话剧演出还在起步阶段,对此你怎么看?
张洁:之前在新疆,做话剧的剧团或民营企业有限,在北京就不一样,北京有几百家民营企业在做话剧。在北京生活的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话剧。
我认为话剧之所以能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感触。在大众业余生活中,用文化、话剧等形式把大家闲暇的内心都填满之后,这个社会才能趋于和谐。
在北京,像我们这样的戏剧工作室有很多,开始他们很艰难地在支撑着,后来,文化部在一份总结中看到民营戏剧工作室一年的演出场次是几千场,便开始调研,最后发现这些做话剧的民营企业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就加大了对民营企业戏剧演出的支持力度。
我在美国时,发现每个大学里肯定会有戏剧专业,也肯定会有剧场或剧院,每周都会有专业学生表演,而且观众会坐得满满的。戏剧演出给了他们一个平静的状态。
其实大家都知道,做小剧场话剧基本不挣钱,但我们就是想努力给大家增添文化氛围。
记者:《我不是李白》和《如果,我不是我》都是国内优秀的小剧场话剧,你们为什么会首先选择这两部话剧与新疆观众见面?
张洁:我们最初保守地选择了这两部话剧,因为这两部话剧里都有它的正能量,它们除了让观众觉得放松、开心,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外,还能让观众感受到一些感同身受的道理或一些生活感悟。
比如《我不是李白》,它揭露了很多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结尾时也告诉大家,无论我们处在怎样的逆境中,总是会有希望的。我们认为做文化,除了给大家提供一种生活方式外,一定要传达一些正能量,这是一个文化人必须要具备的责任。
此外,除了为年轻观众引进一些优秀剧目,我们还会为少年观众、中年观众引进一些话剧,尝试用小剧场话剧来吸引中年观众。
记者:新疆新锐戏剧艺术中心除了引进话剧,是否还会拍一些新疆本土的话剧?
张洁:我们艺术中心的定位就是和“北上广”等文化发展非常先进的大城市能够达成同盟合作的形式,先把好东西拿进来,再把好东西送出去。
新疆的文化是非常独特、非常有魅力的,但像话剧等文化作品送出去的渠道不是那么多;同样,新疆对戏剧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但没有引进一些好作品。我们艺术中心就希望先引进国内优秀的话剧,再培养一些新疆本土话剧送出去。
我们已经在扩大规模,争取把艺术中心打造成一个培养艺术人才的艺术中心。这段时间已经有一些新疆本土的编剧打来电话,说有好的本子,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我们非常欢迎,目前已经在考虑一两个本子了。还有一些想做导演的、想做编剧的、想做演员的年轻人,我们都是敞开大门,希望他们来,为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出去尝试更大的舞台。如果,新疆观众对话剧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也很希望新疆能有高水准的小剧场、剧院,让观众去感受那种话剧艺术的氛围,让大家迷恋上剧场的氛围,让看话剧成为新疆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转自:http://news.ts.cn/content/2013-08/16/content_8571295.htm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风铃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