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2011年,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共同确定的40家首批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紫金矿业占有一席之地。
呆矿变宝藏
站在矿山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远处的紫金山已被劈去一半。从山顶往下是一级级平台,在最下部的采场,巨型电铲、载重汽车正在忙碌作业。顺着露天采场向左看,巨型堆浸场、尾矿库、冶炼车间等,依次映入眼帘。
不了解紫金矿业发展历史的人可能不知道,这座现代化的矿山,原本只是一个被专家判了“死刑”的呆矿。
早在1994年,历经11年勘探后,紫金山金铜矿共探明金矿储量5.45吨,但令人沮丧的是,金矿平均品位只有1.1克/吨,远低于经济合理可采品位。由此,紫金山被业内人士定义为典型的呆矿。
作为革命老区同时又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上杭,难道注定继续“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吗?
时任上杭县矿产公司总经理的陈景河不信这个邪。
陈景河带领技术人员,仔细研究矿石可选性,发现紫金山金矿品位低但矿量大,采剥比低,如果先采用国际成熟的全泥氰化提金工艺掘取“第一桶金”,再逐步创新工艺,有望让呆矿起死回生。
不久,采用堆浸提金工艺,紫金建成了年处理5万吨矿石的一期工程。在此基础上,又独创了“破碎—筛分—洗矿,细粒重选、炭浸,粗粒堆浸”联合提金工艺,使传统的堆浸工艺发展成为专门开发低品位氧化金矿的技术,并申报了专利。利用这一技术,紫金矿业金金属回收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直线下降,入选矿石的边界品位一降再降,从最初的1克/吨一直降到了0.15克/吨。
科技创新,让呆矿变成了富矿。经过四期工程改造,到2000年,紫金山全面实现露天开采,成为国内单体矿山保有可利用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现在,紫金山矿的日处理矿石量能力达8万吨,同时创造了日产黄金50公斤的纪录。
紫金山除了有金,还有铜。采访中,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紫金山是一个戴了顶‘金帽子’的‘铜娃娃’。”与“金帽子”类似,“铜娃娃”也是贫矿,平均品位还不到0.4%。紫金矿业祭出的法宝仍然是科技创新。他们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作,成功开发出适合紫金山矿石特点的“生物堆浸—萃取—电积”工艺,使铜的入选边界品位降至0.1%,矿山的铜资源量一下子提高到300万吨。
自公司成立以来,围绕低品位铜金矿开发利用,由紫金矿业创新形成的混合类型铜矿床提取金属铜的工艺、连续制备纯净金溶胶的工艺、封闭式电解槽、堆浸中的自流静态吸附工艺、低品位氧化金矿选矿工艺、细浸染型金矿封闭式预处理装置、敞口式非流态化固定床吸附装置、应用含菌的铜矿酸性矿坑水从硫化铜矿中浸出铜的工艺等,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及部省级奖励。
紫金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科技创新的历程。
将资源吃干榨尽
在已经复绿的堆浸场上,一块4米多高、镌刻着“铜金及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天然巨石赫然在目。
自从被确定为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起,紫金人更加看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得到了前来参加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中期评估的领导、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根据要求,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目标:加大资源综合利用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绿色矿山。围绕这些目标,紫金示范基地在低品位金矿及含金废石综合利用,低品位铜矿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整治,绿色矿山建设三方面建设“三大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示范基地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6.07亿元,其中,2.8亿元为财政资金,13.27亿元为紫金矿业自投资金。
目前,他们已提前完成中期目标。采访时,记者看到一份紫金公司“中考”成绩单:通过工程建设和工艺流程优化,共盘活金金属量14.4吨、铜金属量2.93万吨、银金属量28.8吨;两年来从铜浮选尾矿中共回收硫元素量10.3万吨、铁金属量7.3万吨;利用金矿尾矿制砖142万块,充填采空区26.93万立方米;加强示范基地周边找矿,新增铜金属量56.43万吨、钼金属量7.14万吨。环境整治及绿色矿山建设工程于去年底已基本完成,矿区绿化工作正逐年推进。铜尾矿明矾石浮选工艺研究已获突破,明矾深加工试验研究进展顺利,石英砂生产微晶玻璃、玻璃纤维、硅肥的试验已经成功。
有投入才会有收获。在科技创新上,紫金矿业一是“敢投入”,科研经费投入稳定在销售收入的5%以上,项目设立均围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进行;二是“善投入”,科研项目的设立,均以破解制约生产的问题为目的,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国家级示范基地,紫金矿业在行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编写了《含金矿石全泥氰化浸金试验技术规范》、《金矿石磨矿功指数测定方法》、《氰化堆浸提金工艺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炭浆提金工艺金回收率计算方法》、《金和合质金熔铸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等5项黄金行业标准,现已通过专家审定,对于提升我国低品矿产资源的水平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把绿色铺满矿山
今年6月底的一天,在紫金山铜矿办公楼前的汀江观景大道上,上杭县钓鱼协会主办的库钓接力赛圆满结束。50名选手经过几天竞技,共从汀江钓获295斤不同种类的野鱼,其中就有以对环境要求苛刻而著称的黑脊倒刺鲃。而在钓鱼比赛场地的背后,就是紫金山铜矿的选冶车间,再往上就是规模巨大的生物提铜堆浸场。
这次钓鱼比赛,无疑给紫金矿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资源开发理念,提供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那么,紫金矿业是如何做到绿色开发生产的呢?
数据最有说服力。我们就用以下这些数据来说话吧:
环境整治。以“清污分流”为目标,紫金矿业按照矿区本体水质及功能区域,采取直接引流、分区分片治理的方式,建设排水、排洪设施。两年来,共建设完成截洪沟约25公里,新增排洪硐约20公里。对矿区边坡采取喷浆、喷播绿化等方式进行治理,有效减少了含铜废石边坡污染源及水土流失。对铜湿法厂废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使其处理能力增加1倍。进一步完善环保处理和在线监测系统,新增17个应急加药系统,新增8个在线监测点,监测因子由原来的4种提高到8种。
节能降耗。通过优化各生产环节,并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示范基地的露天采矿、选矿等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2年,紫金矿业集团母公司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417吨标准煤/万元,仅为2011年全国工业增加值能耗的7.7%。
复垦绿化。对矿区内可以复绿的地块,及时安排绿化工作,两年共新增绿地面积3946亩,种植的乔木、灌木、草成活率超过80%。利用荒山、排渣场、废堆浸场改造的紫金山植物园、茶园、农业观光园、果园和高尔夫练习场、矿山地质公园,现已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矿地和谐。按照“企业、员工、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紫金矿业主动加强与周边乡村的沟通联系,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基础建设及公益事业的投入,形成了矿山、地方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他们每年捐资1200万元,设立“上杭县80周岁以上老人生活津贴及孤独生活补助项目”;投资近千万元在当地乡村建立老年基金,每逢节日对周边乡村60岁以上老人进行慰问;招收几十支当地有资质的工程公司参与矿区生产建设,为农民就业提供了保障;资助上杭一中1600万元改善教学设施;向当地教育基金捐资300万元,并投入100万元完善周边学校设施……
科技创新,动力不竭;绿色和谐,永无止境。紫金矿业目前已是中国最具前景和最具竞争力的矿业公司之一,在福布斯2013年全球2000强企业排行榜中列第880位,在入选的金属原材料公司中列第25位。2012年,紫金矿业的总资产已达67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近500亿元、利润85亿元,居全国有色行业第一位。
转自:http://www.mining120.com/show/1307/20130729_109385.html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紫叶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