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看。”正在大棚里干活的曹景明站起身往外走。
铁热汗已经不是第一次向曹景明求助了,曹景明也不止帮助过铁热汗一人。在特克斯县呼吉尔特蒙古民族乡库尔乌泽克村,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已蔚然成风。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库尔乌泽克村依托日照时间长、土质好的自然优势,开始种植大棚蔬菜。最先“吃螃蟹”的是来自外地的农户,收入不错。后来,当地村民也加入其中。再后来,特克斯县其他乡镇场的村民也来了。十多年来,这里聚集了汉、回、蒙古、哈萨克、维吾尔等近十个民族的菜农和雇员,每座大棚一年平均收入1.4万元。
阿热里是去年才开始种大棚的新手,今年种的是黄瓜,现在每天都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数钱的时候,阿热里总会想到刚种大棚时得到的帮助。这位曾经以放牧为生的阔克铁热克乡牧民听说种大棚能挣更多的钱,便卖了牲畜,可承包大棚后才发现自己对种植一窍不通。一天傍晚,他来到种了多年大棚的邻居刁国伟家,怯生生地问刁国伟,像他这样的新手适合种什么蔬菜。没想到,刁国伟不但给他分析了种什么蔬菜风险小,还拍着胸脯说:“种什么我都会教你。”
“相互帮助的故事在这里多得如大棚里的蔬菜。”阿热里比喻说。
2004年,夏里甫从一位教师成为一名大棚种植新手,两年后在汉族朋友手把手的指导下成了种菜能人,大棚也从最初的1座增加到3座,收入也多了。他开始主动帮助新来的菜农,鼓励村里的富余劳动力种大棚。“这里有近70名菜农是夏里甫的徒弟。”早已出师的阿祖努拉说,种大棚初期投入较大,每十年左右就要维修一次,有些菜农拿不出钱,先富起来的菜农会助一臂之力。
8年前,一对四川籍夫妇带着6岁的儿子何峰来到库尔乌泽克村种大棚,2年后,父母先后离开,留下何峰一人。从此,邻居铁列高吾斯孜成了何峰的爸爸,他的妻子成了何峰的妈妈。铁列高吾斯孜家人口多,负担重,经济并不十分宽裕,但他说:“只要何峰想上学,别说上小学、中学,就是大学、研究生,我也会支持他。”可是自己的儿子念完初中便辍学在家干农活。这些年来,在周围菜农和库尔乌泽克村村民的帮助下,铁列高吾斯孜家的生活逐渐变好。
铁列高吾斯孜说,无论什么民族,生活在一起,就要彼此照应,不分你我,这样才能“双赢”。
铁列高吾斯孜的想法也是库尔乌泽克村所有村民的想法。
“库尔乌泽克村还会更好。”铁列高吾斯孜说。
如今,库尔乌泽克村已经发展到3344座大棚,面积过万亩,种植户有730户。还成立了至少5个专业合作社,实现了80%以上的大棚种植户统一购买种子或菜苗,统一种植和销售。这里的菜农在互帮互助过程中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转自:http://xj.ts.cn/2013-07/25/content_8473912.htm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小雨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