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主力军,银行业经过改制上市和稳健发展,实力和服务水平都大大提升,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成功渡过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重要保障。短期来看,大型银行在金融业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但是互联网金融提出了挑战。
马云们做了什么
从最初的网银渠道,拓展到快捷支付,支付宝将虚拟账户和用户数据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再单纯承担银行的渠道功能。自2003年淘宝网推出支付宝服务至今,支付宝已经成为中国第三方支付的绝对巨头,据统计,2012年支付宝交易规模为1.86万亿元,占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49.2%。2011年4月,支付宝联手10家银行推出“快捷支付”,绕开网银交易额度的限制,不需要链接银行网关,把大量终端用户的消费数据紧紧抓在手中。截至2012年10月底,快捷支付的用户数突破1亿,合作银行超过100家。
阿里巴巴在2007年开始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融资服务。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等平台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有效控制风险。同时借助互联网批量化、流水化作业降低成本。仅2013年第一季度,阿里小微金融发放贷款超过100万笔,累计120亿元,平均每笔贷款额1.1万元。在成功开展B端业务后,阿里金融染指C端业务。今年4月联合上海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涉足“虚拟信用卡”。
马云在支付结算和小微企业贷款方面获得了一定市场份额。马云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城、这个商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提高商业流通效率、促进生产、解决就业、方便群众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其次,马云从服务电商出发建立了类似银联的支付平台。第三,马云把贸易流和资金流结合、使用商城中获得数据评价风险进行小微贷款。
马云作为一个金融外来者,成功进入金融领域,并开拓新的理念、模式和领域,在商业银行作为重点的小微贷款、消费贷款等方面积累了客户优势、IT优势和信息优势,必然引起关注甚至震动。但是对金融体系来说这个外来者还是金融体系中的“小微”。马云从事的第三方支付和小微贷款业务还不能动摇银行的盈利基础。马云如果希望增加资产,首先,将面临经营牌照申请以及资本充足率的约束。理论上,民间具有足够的资本,但是与资产增加相伴的是风险的增加。其次,马云的金融帝国主要包括支付宝、小贷和信用支付(包括担保公司)、保险(包括对接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理财等,还缺乏最为重要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牌照。即使获得牌照,还需要相应的人才、IT系统和经验,还需要从小到大经营发展,不可能一下子长成大型机构。
银行面临哪些机遇
银行业管理者对互联网银行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切实的安排。目前,马云们给银行带来的是更多的启示和舆论压力,许多人通过鼓励阿里金融来表达对银行改革的期待和要求。实际上在马云金融帝国出现之前银行业管理者已经在不断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改进银行业务流程、数据处理和业务服务。工商银行在十年中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姜建清董事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进修时就专注研究银行科技,执掌工行后,设立的第一个部门就是电子银行部。他领导的工商银行长期注重银行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成为技术领先银行。最近,姜建清提出中国银行业的信息化虽然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但是必须从银行的信息化走向信息化的银行。他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席卷全球,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有可能颠覆我们对银行的认识,未来银行现有的地域、网点等优势可能就不存在。
互联网企业能利用互联网技术,银行也能利用。未来银行和互联网企业谁能在数据为王的时代抢占制高点,还是个未知数。相对互联网企业,毕竟银行更懂金融,只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及早部署,也没那么容易被抢走饭碗。
互联网技术为大型银行克服大企业病提供了技术基础。大企业病的本质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幅度之间不匹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导不畅等原因造成的。在银行信息化初期,系统之间的专业分割、标准不一、流程过长,运行成本高;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传导迟缓,市场反应迟钝。这些大企业病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望得以缓解。
互联网银行为改善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前发现潜在客户和客户的潜在需求,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动向客户提供信息和服务。有一种观点认为“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这种观点并不准确,互联网银行也为大型银行向小微企业服务提供了技术手段。
互联网银行和大数据技术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相关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突破地理距离限制,实现小微企业网络社区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熟人社会”,通过捕捉及整合相关人际关系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使得小微客户信用行为透明度大大提高。互联网收集和监控的是第一手真实信息,做的是“场景性评审”;而银行传统的线下审核只能靠客户经理搜寻各种第三方资料,做的是“转述性评审”。第一手信息比第三方资料更可靠和准确。
互联网银行和大数据技术为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贷款和电商结合,实现了互联网供应链融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和在线控制的实现使贷款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随着信用数据化,传统抵押贷款模式将越来越多地被信用贷款模式所取代。
银行面临哪些挑战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影响着个人和企业需求并对金融业产业巨大冲击。大数据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信用数据化,抵押贷款模式会被信用贷款模式逐步取代。
例如,在小微贷款领域,阿里小贷将与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底层数据完全打通,这就提醒银行掌握数据通道的必要性。有商务流才有信息流,也才能形成大数据。未来银行也才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2012年6月,曾在阿里金融中出局的建设银行,经过调整卷土重来,推出了银行业首个电商平台“善融商务”。继建设银行之后,其他银行纷纷跟进。目前交通银行的“交博汇”、中国银行的“云购物”等银行系电商已陆续上线。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银行也正在筹建电商平台。
贸易脱媒推动了金融脱媒,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网络改变银行,创新释放红利。传统银行在面临互联网金融机遇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既有共性的,也有独有的。
首先,建立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银行的理念的挑战。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是颠覆性的区别。面对未知的未来,习惯了传统金融模式的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首先遇到的是观念转变的挑战。旧观念将制约新模式产生。习惯了传统银行服务的客户在迈入大数据时代有的可能不具备相应的自学和适应能力,需要银行进行引导和需求创造。传统银行内部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和层级管理体系也和信息化时代“世界是平的”所要求的信息结构和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其次,胜任互联网银行人才不足的挑战。互联网银行不但需要熟悉银行业务、熟悉新技术运用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敢为天下先的人才。在传统银行中,稳健和循规蹈矩是行业文化,遵守习惯和流程是基本要求,长期在传统模式下工作的管理人员缺乏适应未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实现技术替代的同时大银行原有的人员如何安置也是巨大挑战。
第三,建立适应互联网银行所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挑战。互联网银行更加鼓励创新、需要因时而变;更加注重客户服务、需要及时响应;更加依靠智力、需要高级人才。这些都要求银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作出相应调整,调整的过程比较困难。机制不到位、新的模式难以建立;模式不到位,激励机制难以建立。
第四,风险的挑战。银行在大数据时代,面临传统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竞争,还面临互联网企业的竞争。面对竞争和大趋势,墨守成规是最大风险。但是急于求成,也面临翻车的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如果人才、机制和管理跟不上更容易出现风险。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还面临新的风险,比如IT风险、客户隐私保护风险,防范这些新的风险需要新的管理手段。
第五,监管的挑战。目前的银行和金融监管都是针对传统金融模式,面对互联网银行时代出现的新的风险行为,监管也面临挑战。由于互联网银行模式尚未确定,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模式的难度极大。互联网技术是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机遇,为追赶者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要把握好创新风险容忍度,给互联网金融创新空间,同时还要守住风险底线。
银行应该怎么办
面对挑战和机遇,应该说银行可调动的资源很多,所处的地位也比较有利,最大的危险在于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看看微信对现有大型电信营运商带来的挑战和威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继续依靠跟随战略也是危险的,大型银行应当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
银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流程、提高效率、减低成本;挖掘现有数据、创新服务和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风险管理;确立新的业务模式,依托现有资源迅速建立竞争优势。
银行也可以采用世界上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的扩张模式,投资和收购小型的中小创新型金融机构。当然这个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还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由于药品研发失败率高、风险大,世界上大型制药公司周围有许多小公司在进行药品研发,大公司进行资助,并择优收购,从而形成一个创新型的生态系统。思科公司也采用这种模式。
无论什么创新,均需要银行在战略上重视、在资源上倾斜、在计划上落实、在人才上培养、在财务上支持,更需要监管者的支持和鼓励。
转自: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kj/lt/201307/t20130722_37329.html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风铃网络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