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复州永丰寺。
修复后的永丰塔气势雄伟。
“金复海盖,辽阳在外”,这是一句让不少辽宁人都熟知的老话,金、复、海、盖,指的就是辽南的四大古城。这四大古城在辽代时都已经存在,但只有复州一城,存有古塔一座。因为依托永丰寺而建,古塔便因寺得名,称为永丰塔。
近日,在文化工作者金延年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复州城镇探访永丰塔。穿过永丰寺的迎恩门,永丰塔便完完整整的出现在眼前。
靠“化缘款”重建古寺
1993年,有了雏形,完成了设计图纸,重建古寺的工程终于可以开工了。但开工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没有钱。金延年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最终有人愿意出资280万重建永丰寺。“但当时并没有立马给钱,说年底先给80万,剩下的200万分期给,这个工程是我用‘嘴’开工的。”就这样,1993年,金延年的重建工程打着白条开工了。
为了填补工程款,金延年没少往里搭钱,自己手头拮据了,无奈之下,他只好向乡亲们“化缘”,金延年成了当地出了名的“金和尚”。工程的进度很快,不出半年,就到了真正需要花钱的时候了。但令金延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资人竟出了岔子,说好的280万工程款一下子全部变成了泡影。
就在金延年走投无路的时候,当地的一位企业家得知了永丰寺重建的事,他找到了金延年,表示自己愿意出一部分资金帮助修复工程。金延年用“化缘”来的工程款填补上了以前的窟窿,又继续开工了。经过了一年多的重建,永丰寺恢复了以往的风采,而金延年在欣慰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欠下的100多万工程款只能靠每年的门票钱,断断续续偿还。2001年,金延年又主持修复了永丰塔,如今,这古塔和古寺成为了当地保存最好的古建筑。
现在,永丰寺已经被宗教部门接管,债务也转由政府偿还。但不少人见了金延年,都要说上一句,“金和尚,你这塔可算是白修了。”对此,金延年满不在乎,“管他是谁接管,反正塔永远都在那里,谁也挪不走,子子孙孙都能看见,我修的就是咱复州城人自己的塔!”
组织80岁以上老人忆古寺原貌
在金延年的回忆里,眼前这座宏伟的永丰塔曾遭受过重创。随着州府向瓦房店市迁移,曾经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的复州城便日渐衰落。渐渐疏于保护的复州古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岁月的侵蚀,加上人为的破坏,永丰塔失去了原本的面貌。摇摇欲坠的永丰塔不复往日的风采,眼见就要变成一摊废石。
1993年,金延年下定决心,一定要修复永丰塔,重建永丰寺,并且将重修后的永丰塔和当地的旅游行业配上套。修复千年古塔谈何容易,重建永丰寺更不容易,重创后的永丰寺只留下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根本看不出任何原本的细节,可复建必须完全还原永丰寺的风貌。
为了复原永丰寺,金延年找到了复州城当地12位80岁以上的老人,组织老人们一起回忆古寺的原貌。“最终真正提供了资料的老人只有六七位,其中一位86岁的老人耳聪目明,他的回忆最详细。”金延年说,整理好详尽的资料,他便找来了两个美术老师,按照1:150的比例,耗时一年零八个月制作了一个“复州古城沙盘模型”。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金延年复原了永丰寺和永丰塔的原貌。
背景资料
永丰寺和永丰塔
永丰塔位于永丰寺东侧,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永丰塔全塔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高近三十米,塔身分为两层,第一层塔身八角每面各有一个佛龛,每个龛内都安坐着一尊佛像,佛像身披红布慈眉善目。佛像上方各有两个飞天,每组飞天形态各异。第二层塔身至塔顶,塔檐逐层叠缩,密檐式砖砌共13层,每层8个棱角。每个棱角都插入木橛。在木橛的外端雕琢石梁,梁下拴着的铁环上悬挂着风铃。永丰塔13层檐角一共悬挂104只风铃,据金延年介绍,这些风铃又称为警鸟铃,悬铃是为了防止鸟类栖身塔身,叼砖絮窝。
“先有永丰寺,后有永丰塔,这永丰塔的传说和永丰寺相关。”金延年的讲述给永丰塔覆上了神秘的色彩,永丰寺始建于唐朝,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永丰寺曾出现过“永丰夕照”的奇景,被人尊为名刹,不少德高望重的名僧都到永丰寺修行。辽兴宗重熙十三年,永丰寺中一位大僧乐善好施,治病济世,深受百姓爱戴,大僧在永丰寺修行期间,复州城地区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大僧圆寂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修建了这座永丰塔,让大僧安息在永丰塔下。
辽灭亡后,后继的金朝对辽代建筑大肆破坏,辽代古迹稀缺难觅。复州城能保存下一座完整的辽代古塔,有塔必须先有寺,但永丰寺在多年前已被摧残成废墟。毕庆整理
网友评论
老树引发怀旧风潮
网友“MR张XH”:“漫步在厂区马路上,两旁是从未修剪,已有合抱之粗的老树。遒劲的枝桠向天空和四周伸展,彰显着生命的力量。你无法想象这路在夏天梦幻的景色。左右的树木繁茂而在顶端连成一片五六层楼高的穹顶……
还有网友表示:523厂区内是大连“70年代的缩影”。“这里的确是大连的一片净土,每到夏天都会到这里参天大树底下小憩一会,远离繁华,享受宁静……”
有网友说:消失的厂区和老树都不复存在了,这也是大连“一页缺损的历史”。
转自: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5-02/47796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