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影响标准“通病”
有些标准制定中,相关部门找企业赞助,于是标准制定受企业影响成为通病。
皇明太阳能技术总监张立峰一直为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标准偏低耿耿于怀。
张立峰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热水器行业里多数企业都采用0.3mm厚的内胆,但实际使用中,在水质差的地区,这个厚度使用一年左右,水箱就会生锈,出现漏水情况;即使在水质好的地区,使用时间也不过三五年。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年限应在十年左右。
“根据我们的经验,热水器内胆厚度至少要0.5mm,但成本要比0.3mm的内胆至少贵一倍。”
张立峰说,皇明也参与了国家标准制定,但每次在研讨会上,他一提出提高标准,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其他企业的攻击。有的企业称,如果把0.5mm定为强制标准,企业的成本每年至少要增加几千万。
“标准制定受企业影响,这是通病。”4月19日,中国水处理协会饮用水专家翁永松对新京报记者说,“省标、行业标准制定应该是由相关部门和技术权威人士参与,但是在有些标准制定中,相关部门打着没有经费的旗号,找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赞助支持,有的企业甚至会把标准写好,让其他人直接签个字通过,双方的目的都达到了。”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后,环境化学与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收到众多采访邀约,谈标准制定的种种问题。4月25日,董金狮对新京报记者介绍,国家标准部门也有“苦”,没钱没权没人,号称“三无”,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没有执法权,所以制定标准过程中与企业的关系比较微妙。
董金狮称,我国标准的制定分为三种类型,一类由国家立项国家出钱,第二类由国家立项但国家只出一半钱,剩下的由接标单位自行筹集,这另一半钱主要来自企业。第三类是国家制定标准计划,但经费全部由接标单位自行筹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标准制定属于第二种。所以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不管由什么机构牵头,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以家电行业为例,2006年是家电业标准制定高峰年。
中怡康市场研究总监彭煜告诉新京报记者,至今各项标准都有行业龙头企业的参与,一些检测机构和科研机构、国家产品技术监督部门也会参与,最终由国家标准委员会通过。“虽然不能说为企业量身定做标准,但标准不体现企业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企业付费起草标准
标准是工业生产的大法,关乎产品质量和公众安危,但部分标准却越调越低。
“这个事最后还能怎么着,不了了之了呗。”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僧兰对新京报记者说。她说的这个事,是去年的苏泊尔“问题锅”事件。
2012年2月,央视报道称,苏泊尔81个规格的不锈钢炊具仍不合格,钢锅锰含量高出国标近4倍,可致帕金森病。
苏泊尔则称其旗下产品均合格,抽检不合格主要是因为双方在不锈钢材质方面所参照的标准不同。哈尔滨工商局所依据的是1988年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标准《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而苏泊尔是按照1992年颁布的行业标准“不锈钢器皿标准”。
为自证“清白”,苏泊尔联合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在北京召开媒体通气会,宣布新的不锈钢炊具标准即将出台,取代1988年制定的国家标准。
苏泊尔说的新标准,是指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食具容器》(征求意见稿)。记者发现,该征求意见稿明显降低了食具容器对不锈钢材料使用的要求。
1988年标准对不锈钢食具容器所使用的不锈钢材料有严格规定。征求意见稿显示,原标准中对不锈钢型号的具体规定消失了,仅规定食具容器应选用耐腐蚀性较好的奥氏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等。
据了解,上述征求意见稿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潮安县不锈钢行业协会、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起草小组,由卫生部发布。知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如果企业参与起草一个行业标准,需要付费,付费的企业利益肯定要被照顾。
同样是标准越调越低,2010年3月颁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新国标)也引起过争论。
“乳制品为什么把乳蛋白的含量调低了,因为整个行业要想达到那个水平就不赚钱了,所以大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把标准降下来了。”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用标准“掩盖缺点”
企业标准本应该比国标、地标和行业标准更严格,但由于一般不对公众公开,成为一种“机密”。
目前,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一级比一级严格,也就是说企业标准应该是四级标准中最为严格的。
有句话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但目前在多数企业都有自己标准的情况下,真正能成为行业标杆的寥寥无几。有的企业标准甚至成了企业规避国家标准的挡箭牌,并且由于企业标准从不向公众公开,成为一个盲区。
“实际上,企业制定标准肯定有其目的。有很多企业产品,在某一个标准上,达不到国家标准,他们可以通过制定企业标准,把自己的缺点掩盖。”中国水处理协会饮用水专家翁永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翁永松说,“企业参与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摆出来,本来是有好处的,但实际上,目前很多企业参与制定标准只是为了规避企业的一些隐患。”
目前,企业标准的具体内容并不对公众公开,消费者仅能在产品外包装上看到一个Q开头的企业标准号码,企业标准到底是否比国家标准更严苛,无从对照。企业标准的内容在通过了审查机关的审核后,会在质监局备案,所以这个标准只有企业和管理部门知道。
据翁永松讲述,这些年,为了研究饮用水,他也曾跟一些企业要过企业标准,经常遇到企业说管标准的人不在或者说标准没有备案怕丢失。“我们是内行,有的企业不敢给我们看,而如果我是普通消费者,他们根本不用给我看,给我讲一下就蒙混过去了。”翁永松说。
同样的经历,律师赵虎也遇到过,他说他代理企业的案子,要求看企业标准,企业也曾以“商业机密”为由回绝。赵虎说,从法律角度看,只要是在行政机关备案过的文件,就构不成商业机密的效力,所以消费者有权利申请查看企业标准。
标准清理正在推进
标准混乱,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据透露,标准清理工作正在一步一步地推进。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所长李复兴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标准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九龙治水,标准体系混乱。
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标准?环境化学与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称,制定标准、检测、发证等都和政府利益相关,所以很多政府部门及其下设机构都愿意搞检测,搞标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也称,申报标准就像申报课题一样,不同级别的标准会相应得到国家不同数额的经费支持,也包括企业赞助,有的标准经费高达几百万,“因此很多机构纷纷争抢着申报标准,而具体能给社会带来多少贡献,没有过多考虑”。
标准混乱,质量不高,互相矛盾的现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以食品标准为例,记者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了解到,按照2012年印发的《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2013年底,将完成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分析整理和评估工作,并提出清理意见。
该中心陈君石院士告诉新京报记者,按照工作步骤,标准清理正在从标准审评的专业委员会,到国家部委层面,一步一步地推进。“遵循原则是只有唯一一套国家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
4月,“农夫山泉产品标准不如自来水”的消息被媒体抛出,农夫山泉由此陷入“标准门”。在这场“标准”之争中,媒体和企业拿出不同标准进行论战,《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瓶装饮用天然水标准》……各种标准夹杂着天然水、矿泉水、纯净水各色水种,将公众带入云山雾罩之中。
奶粉质量标准,太阳能热水器标准,不粘锅标准……“标准”,工业生产中这一曾为普通消费者陌生的术语,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农夫山泉“标准门”背后是标准林立的乱局。国家标准不完善致企业有机可乘,标准制定被企业绑架,企业标准自立门户秘而不宣等等,标准制定背后的生态存在诸多问题。
转自: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5-02/4778981.shtml
新疆商业网新闻中心编辑宝儿网络采集